开放性伤口急诊清创缝合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摔倒、车祸、锐器伤等常导致开放性伤口发生,开放性伤口是急诊常见的创伤类型,而正确的去处理开放性伤口可以显著的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愈合。
一、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的目的——减少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因素为伤口长度>5 cm、伤口局部污染重、深度深、较多异物存留、受伤至就诊时间长等。另外,伤口位于下肢等乏血管区比血流丰富的面部或头皮的感染可能性大。伤口位于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比位于细菌定植较少区域的感染可能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的全身因素为老年(≥80岁)、吸烟、糖尿病、恶性肿瘤、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营养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结缔组织病等。Bowen和Widmaier的研究发现,在局部创伤相似的前提下,若无上述任何全身因素其感染风险约为4%;若具备上述1~2个风险因素则感染率约为15%;若具备上述3项或更多的因素则感染风险升至31%.
二、伤口的评估
1.皮肤、皮下组织评估:
(1)有活力的正常皮肤:血运好、颜色正常、真皮层下健康、皮下组织牢固贴合;(2)危险可能需要清除:血运差、颜色发暗、皮下脂肪有瘀斑;(3)皮下组织已失活、必须清除:无血运、皮肤颜色发黑,与皮下组织完全撕脱、重度污染。
图1、 有活力的正常皮肤 图2、皮下组织失活血运差
2.筋膜、肌肉评估:
4C原则:颜色(color)、韧性(consistency)、出血(capacity to bleed)、收缩性(contractility)
3.肌腱评估:
(1)有活力:主动、被动活动正常;(2)无活力:失去张力或呈绿色。
图3、肌腱断裂
4.骨与骨膜评估:
(1)危险可能需要清除:骨膜内瘀斑;(2)必须清除:骨膜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
图4、5.骨膜与组织分离
5.神经评估:
(1)神经受压:剧痛、感觉迟钝;(2)神经损伤:疼痛刺激无反应,无反射;(3)神经断裂:功能丧失,足下垂、垂腕、爪形手。
图6、左-爪形手(尺神经损伤)中-猿手(正中神经损伤)右-垂腕(桡神经损伤)
三、伤口周围清创消毒
1.处理伤口内部前,尤其是污染较重的伤口,先要将伤口周围至少15 cm范围的皮肤做清洗消毒。具体步骤:先用无菌敷料盖住伤口,然后清水+肥皂水/去污剂清洗伤口周围至少2遍。然后用碘酒+酒精或者碘伏2遍消毒。伤口周围处理后,再去掉保护伤口的无菌敷料,准备处理伤口。
四、麻醉
1.麻醉的主要目的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清创准确性。对于较大、较深的伤口,直接冲洗较为疼痛,所以根据伤情及患者耐受力,可酌情给予局部麻醉。若伤口很大,需要镇静或全身麻醉清创,应请麻醉师进行麻醉。对于儿童的急诊伤口,通常注射局部麻醉配合度较差,可选用表面麻醉剂。尤其适用于头面部<5 cm的裂伤,但手指、鼻部和耳垂伤口为禁忌。
五、伤口内部冲洗
1、冲洗的目的:
冲去黏在伤口上的病原微生物和污染物颗粒,从而降低伤口病原微生物载量、清除伤口坏死组织碎屑和污垢,加速愈合。注意避免因冲洗导致的继发损伤,包括水肿、污染物颗粒冲到更深组织等
图7、开放性伤口创面污染严重
六、伤口闭合的时机
1.急诊伤口清创"越早越好,6 h内最好",冲洗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的冲洗液去掉并消毒伤口内部。对于伤后时间短和污染轻的伤口可予以缝合。缝合后消毒皮肤,外加包扎,必要时固定制动。
2.对于有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和全身因素者(如污染和感染伤口、伤口长度>5 cm、伤口位于四肢末端、钝性伤、糖尿病、血管性病变、动物咬伤等)应谨慎一期缝合;对尚未发生明显感染者,皮肤的缝线暂不结扎,伤口内留置盐水纱条引流,24~48 h后伤口仍无明显感染者,可将缝线结扎使创缘对合。如伤口已感染,则取下缝线按感染伤口处理。
七、抗生素的使用
1.单纯急诊开放性伤口感染率很低,不推荐常规服用抗生素。对于深部的轻/中度感染应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中度/严重感染的高危患者需尽快静脉输注抗生素。
八、破伤风的预防
表 4 急 诊 伤 口 破 伤 风 预 防 措 施
注:全程免疫是指既往至少注射过3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CV),伤后来诊应于第0天和1.7个月后分别接种1刹TICV.接钟部位为
上臂外侧三角肌,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TCV 是指含有破伤风类毒素抗原或分的疫面,包括吸附破伤风疫首,吸附白联破伤风联合疫苗及吸
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等:HNG 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ATF(ab12 为破伤风抗毒素/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1、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 2020,100(21): 1605-1610.
2、破伤风高风险人群主动免疫制剂使用专家共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