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扭伤的治疗方案
运动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发生于关节(如脚踝、膝盖、手腕等),通常伴随韧带、肌肉或肌腱的拉伤。治疗方案需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分阶段处理,以下是详细建议:
一、急性期处理(受伤后24-72小时)
- RICE原则
Rest(休息) :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Ice(冰敷) :用冰袋或冷敷包(毛巾包裹)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持续48小时。冰敷可减少肿胀和疼痛。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部位,减少肿胀,但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Elevation(抬高患肢)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 药物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Ibuprofen)或萘普生(Naproxen),可短期使用以缓解疼痛和炎症(需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
外用药物 :如扶他林乳膏(双氯芬酸)或冷感喷雾。
- 避免HARM行为
Heat(热敷) :急性期避免热敷、热水浴或桑拿,以免加重肿胀。
Alcohol(饮酒) :酒精会加剧肿胀和出血。
Running(运动) :过早恢复运动可能延长恢复时间。
Massage(按摩) :急性期按摩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二、恢复期处理(72小时后至数周)
- 逐步恢复活动
- 当肿胀和疼痛减轻后,开始轻柔的关节活动(如脚踝绕圈、屈伸),防止僵硬。
- 避免剧烈运动,直到关节活动度和力量恢复80%以上。
- 热敷与理疗
热敷 :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每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物理治疗 :如超声波、电疗或手法治疗,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 康复训练
第一阶段 (1-2周):以静态肌力训练为主,如靠墙静蹲(膝盖)、脚踝抗阻训练。
第二阶段 (2-4周):增加动态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板训练。
第三阶段 (4周后):逐步恢复运动,结合灵活性、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
三、严重扭伤或需就医的情况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
- 无法承重或关节明显畸形(可能骨折或韧带断裂)。
- 患处麻木、刺痛或皮肤发紫(神经或血管损伤)。
- 肿胀和疼痛持续加重,48小时内无缓解。
- 关节稳定性差(如脚踝“松脱感”),可能需MRI检查韧带损伤程度。
四、预防再次扭伤
- 运动前充分热身,尤其针对易受伤关节。
- 穿戴护具:如踝关节支具、护膝等。
- 强化肌肉力量:通过平衡训练(如瑜伽、普拉提)和针对性力量训练。
- 选择合适装备:如防滑运动鞋、避免在湿滑地面运动。
注意事项
- 冰敷时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 恢复期训练需循序渐进,切忌过早高强度运动。
- 慢性反复扭伤可能需手术修复(如韧带重建)。
及时科学的处理可缩短恢复周期,降低后遗症风险。若不确定损伤程度,建议尽早就诊骨科或运动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