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0号
跨越时空,为生命续航——胰岛素的前世今生

5672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上海市 黄浦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王燕蓓 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护士

史佳

跨越时空,为生命续航—胰岛素的前世今生

百年前,糖尿病尚是笼罩在人类医学史上的阴翳。当诊断书落下墨痕的那一刻,病患便如同被刻上死亡印记的囚徒,在医疗手段匮乏的年代里,绝望地目睹生命在病魔蚕食中分崩离析。那时,人类对胰腺的神秘机能仍处于蒙昧阶段,胰岛素的面纱尚未被班廷与贝斯特揭开。医者面对进行性消瘦的患者,只能开出饥饿疗法这般饮鸩止渴的处方。酮症酸中毒的死亡阴影如影随形,视网膜病、肾衰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崩塌,将患者推向深渊。

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糖尿病从曾经的“绝症”逐渐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彻底改变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命运。那么,胰岛素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胰岛素背后的秘密。

糖尿病与胰岛素:失衡的“钥匙”与“锁”

胰岛素是由胰腺当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胰岛素犹如血糖的“交通警察”,精准指挥葡萄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还能促进肝脏和肌肉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抑制糖异生和糖原的分解,维持人体中的血糖动态平衡。

倘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失常,人体血糖便会失控,进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诞生:实验室里的奇妙发现

让我们穿越时光长廊,回望那场撼动医学史的黎明之战。当班廷的犬类实验首次叩开胰腺秘境,这场持续百年的生命解码工程便开启了惊心动魄的篇章

1921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首先发现胰岛素,并在1922年开始运用于临床,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发现。但开始人们从猪或牛的胰腺当中提取胰岛素,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大,患者的注射部位常出现脓肿和疼痛的情况。为了规避上述反应,研究者开始研发纯度更高免疫反应更小的胰岛素制剂。

直到1965年,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全结晶牛胰岛素。到20世纪70、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崛起。1978年,由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胰岛素首次亮相,并在1982年开始在临床上投入使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甘忠如和王应睐组建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被誉为“中国胰岛素之父”。相比于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更高,吸收速度更快,免疫反应发生率低

      

胰岛素奇妙进化之旅

早期研发出的胰岛素主要是从猪、牛、羊身上提取的动物胰岛素,但是用后会存在过敏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如今,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胰岛素种类丰富多样它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虽然胰岛素种类繁多,但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血糖情况综合制定适合患者本人降糖方案,无需担忧会出现“选择困难症”。

警惕并发症,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1、低血糖

患者出现心慌、手抖、汗、模糊意识模糊情况提示可能发生低血糖患者应该做好血糖监测随身携带糖果及时补充糖分。

2、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会出现全身皮疹或注射部位红肿的情况,可通过更换胰岛素类型来改善。

3、高血糖

如若使用的胰岛素剂量不足或饮食不节制,很有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高血糖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储存有招,注射有方”——患者必知的“护盾”

1、合理储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在冰箱冷藏(2-8℃)保存,已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参考说明书保存。

2、动态调整剂量

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注射,同时要结合餐前、餐后的空腹血糖可适当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3、正确注射

注射洗净双手选择75%乙醇消毒注射部位

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前充分混匀药液

选择皮下脂肪丰富较多神经血管分布部位进行注射避开皮下脂肪增生炎症水肿溃疡感染部位不同注射部位每月进行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分为多个等分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始终同一方向轮换连续两次注射部位间隔大于1cm

注射完毕停留10s以上拔出针头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精准控糖,胰岛素已帮助无数糖尿病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胰岛素制剂未来将向长效快速、智能便捷方向发展短期内,长效胰岛素、口服制剂人工胰腺将是主要突破点长期来看,生物工程胰岛细胞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彻底改变糖尿病治疗模式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