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创伤防护
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因身体机能或生理特点,遭遇创伤的风险更高,防护与急救需“对症下药”。掌握针对性知识,才能为他们撑起安全保护伞。
老年群体:防跌与急救并重
老年人骨质脆弱,跌倒易引发骨折、颅脑损伤。家中应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台阶加装防滑条,浴室放置防滑凳。若老人不慎跌倒,不要急于搀扶,先询问是否疼痛、能否活动。若怀疑骨折,避免随意搬动,可利用毛毯、衣物卷成筒状固定受伤部位;若意识不清,立即拨打120,同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儿童安全:规避隐患与科学处理
儿童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弱。居家需将药品、尖锐物品锁入高处柜中,热水壶远离孩子可触及区域。若发生烫伤,按“冲、脱、泡、盖、送”原则处理:冷水冲洗降温后,小心脱去受伤部位衣物(粘连时勿强行撕扯),浸泡冷水中15 - 30分钟,用干净纱布覆盖后送医。误吞异物时,海姆立克法是急救关键:对1岁以上儿童,施救者站在身后,一手握拳置于腹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抱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孕期防护: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
孕妇腹部受撞击易危及母婴安全。日常行动放慢速度,上下楼梯扶稳把手,乘坐交通工具系好孕妇专用安全带。若遭遇碰撞,即使无明显不适,也需立即就医检查胎心、胎动。若发生摔倒,注意观察是否有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症状,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评估胎盘和胎儿状况。
特殊人群的创伤防护,需要更细致的观察与更专业的处理。提前排查风险、掌握专属急救技巧,才能在意外来临时,用科学的方式守护他们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