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受损,导致骨骼脆弱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它被称作“沉默的杀手”。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常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
一、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包括:
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
松、特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接受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患者骨量降低、接受辅助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乳腺癌女性骨量降低)(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可能的疾病包括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液系统疾病、其他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疾病等;可能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二、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与危险因素:
1.骨代谢失衡的生物学基础在于骨骼通过“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来维持其强度。在衰老过程中,成骨细胞的活性下降(例如,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RANKL/RANK/OPG系统失调),加上硬化蛋白(sclerostin)抑制Wnt通路,导致骨量丢失加速,骨强度降低。
2.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种族、年龄(40岁后骨量以每年0.5%-1%的速度流失)、绝经(雌激素骤降加速骨吸收)、遗传(髋部骨折家族史风险增加2倍)。可控因素包括低钙饮食、维生素D缺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三、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早期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通过骨密度检测发现。进展期表现:腰背痛、关节痛,活动后加重(骨小梁破坏引发肌肉疲劳)。体态改变:身高缩短(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每椎体缩短2mm)、驼背(胸椎后突畸形)。脆性骨折:轻微外力(如打喷嚏、弯腰)即可引发椎体、髋部或桡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后死亡率高达30%。
四、骨质疏松症诊断:
1.发生椎体脆性骨折(临床或无症状) 或髋部脆性骨折者。2.DXA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T-
值≤-2.5,不论是否有过骨折。
3.骨量降低者(骨密度:-2.5<值<-1.0)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端、前臂远端或骨盆) ②.RAXF具计算出来未工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20%。
五、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
1.基础措施: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防跌倒措施(如居家环境改造)。基础补充剂:每日钙摄入1000-1500mg(优先膳食来源),维生素D 800-1200IU(血清25-OH-D≥75 nmol/L)。
2.抗骨松药物治疗:①.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年剂静脉注射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38%,髋部骨折后90天内使用可减少35%再骨折风险。地舒单抗:每6个月皮下注射,抑制RANKL通路,椎体骨折风险降低64%,但停药后需序贯治疗以避免“反弹骨折”。②.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每日皮下注射,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椎体骨折风险降低65%,适用于极高危患者。③.其他机制药物:罗莫佐单抗:抑制硬化蛋白,12个月内骨密度提升9.8%,序贯双膦酸盐可降低48%椎体骨折风险。
3.康复治疗:运动疗法: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增强骨强度,平衡训练降低跌倒风险,物理因子治疗。
4.中医中药:如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仙灵骨葆胶囊、壮骨关节胶囊、金天格胶囊、恒古骨伤愈合剂、骨康胶囊等。
5.特殊人群管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替代治疗需权衡心血管风险,雷洛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为替代选择。高龄患者(≥85岁):肾功能减退者优选静脉制剂(如唑来膦酸),避免口服药物吸收障碍。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需要贯穿全生命周期,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及综合管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