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0号
标题:夏日酸梅汤:解暑圣品还是

559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北京市 大兴区 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

魏巧霞 中医科 主治医师

酸梅汤解暑圣品还是伤身暗器中医教你因人而

夏日炎炎,蝉鸣聒噪,一杯冰镇酸梅汤成为许多人消暑的首选。这种传承千年的饮品,以其酸甜沁凉的口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但您是否思考过:这杯看似清凉酸甜的酸梅汤,是否真的适合所有人?在中医眼中,它究竟是解暑良方,还是暗藏健康隐患的甜蜜陷阱?  

:古法酸梅汤制作场景图,搭配乌梅、山楂等原料特写)

《黄帝内经》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夏季属火,心火旺盛易耗气伤津,酸味可收敛浮阳,甘味能补益脾胃,二者结合可调和阴阳,缓解暑热带来的生理失衡。

酸梅汤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乌梅饮”,元代发展为御用解暑汤,清代经御膳房改良后成为宫廷消暑圣品。其经典配方以乌梅为君药,配伍山楂、甘草、陈皮、桂花等,暗含中医“酸甘化阴”的配伍精髓。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经。《本草经疏》称其“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具有敛肺生津、涩肠安蛔,《本草纲目》载其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经,可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擅解肉食油腻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中和酸性护胃气之功效;陈皮擅长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破解暑湿困脾之弊桂花具有温中散寒,平衡整体寒凉之性

中医认为,酸梅汤通过“三调”实现养生效果。第一,调津液,乌梅敛汗生津,缓解夏季多汗导致的电解质流失;第二,调脾胃:山楂消食导滞,甘草补中益气,改善湿热困脾引起的腹胀;第三,调心神:桂花可芳香开窍,冰糖甘润除烦,有助于安神助眠。

酸梅汤的经典配方与改良建议:基础方—乌梅30g、山楂15g、甘草6g、桂花3g、冰糖适量,加水1500ml煎煮30分钟。阴虚火旺者,加麦冬10g、石斛5g;脾虚湿重者,加陈皮6g、茯苓10g;儿童饮用,山楂可减半,避免损伤牙釉质;孕妇饮用建议去掉山楂,防止子宫收缩。值得注意的是,酸梅汤并非越酸越好,过度追求酸味可能刺激胃黏膜,中医强调“适度为佳”;酸梅汤绝不可替代药物,酸梅汤属食疗范畴,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如中暑高热,则需及时就医;避免与磺胺类、碱性药物同服,以防酸碱中和降低药效,建议间隔1小时以上。

那么哪些人群可以饮用呢?暑热伤津型体质,如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汗多尿黄,乌梅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生津液;脾胃壅滞人群,如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山楂消肉食,陈皮健脾祛湿促进脾胃运化阴虚火旺体质,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乌梅滋阴降火,桂花引火归元,形成凉而不冰”之功能。

当然,对于脾胃虚寒者,存在四肢不温、大便溏稀、遇冷腹痛等症状的人群需要慎用,因为收敛易致气滞,寒性加重腹痛腹泻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人群、孕妇、女性经期、以及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等,亦需慎用。

酸梅汤承载着中华养生智慧的千年积淀,但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治未病,必先尝汤液辨其性。”在这个推崇个性化养生的时代,我们既要懂得传承古法,更需学会辨证施饮。这个夏天,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养生甘露。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