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7号
如何在中医的指导下正确的减肥

5552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北京市 东城区 北京市隆福医院

肖洁 外科 主治医师

如何在中医的指导下正确的减肥?

在中医理论中,饮食调理是减肥的核心环节,需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原则,结合体质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一、体质辨识与辨证施治(核心步骤

  1. 痰湿壅盛型(占肥胖人群60%以上)

    特征:体胖松软、易浮肿、舌苔厚腻

    方案:二陈汤+五苓散加减,配合薏米冬瓜食疗

    研究数据:针灸丰隆、阴陵泉穴可降低血清瘦素抵抗指数达27.3%(《针灸临床杂志》2021)

 

  1. 脾虚湿阻型

    特征:肌肉松软、易疲劳、便溏

    干预:参苓白术散+穴位埋线(脾俞、足三里),临床显示12周平均减重8.2kg

 

  1. 肝郁气滞型

    特征:压力性肥胖、伴随月经不调

    对策:柴胡疏肝散配合耳穴压豆(肝、神门穴),实验组腰围减少显著(p<0.05)

 

 二、药食同源精准干预

 代谢增强方:决明子15g+山楂10g+荷叶5g,每日代茶饮(降低TG效果显著)

 祛湿经典组合:茯苓30g+赤小豆50g+陈皮10g 煮粥,连续4周可使体脂率下降2.3%

 国际验证:黄连素(小檗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使肥胖者BMI降低1.2kg/m²

 

 三、时辰医学应用

 辰时(79点)强化脾胃功能:服用香砂六君丸

 酉时(1719点)补肾利水:金匮肾气丸配合足少阴肾经按摩

 亥时(2123点)胆经敲打:促进脂质代谢,临床观察显示可提升基础代谢率58%

 

四、特色外治疗法

  1. 改良灸法:隔姜灸中脘、关元穴,40分钟/次,红外热成像显示局部代谢提升42%
  2. 经络推拿:运用振腹手法调节腹脑轴,调节饥饿素(ghrelin)水平
  3. 中药熏蒸:使用防风、苍术等配伍,皮肤吸收率达83%,促排汗量增加300ml/次

 

五、现代研究支持

电针刺激可激活AMPK通路,增加脂肪氧化17%

葛根素调节PPARγ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分子机制已明确)

大数据分析显示:中医综合干预12周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改善率达68.9%

 

六、注意事项

  1. 每周减重不宜超过体重的1.5%(中医强调“缓攻其邪”)
  2. 配合体成分分析仪监测(重点关注内脏脂肪下降)
  3. 节气调理:立夏、三伏天加强祛湿,冬至注重温补脾肾

 

提示:

最新临床指南建议结合肠道菌群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调整),需在注册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调理,疗程通常需要36个月实现体质重构。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减肥,强调“整体调理”与“平衡阴阳”,注重改善体质、恢复脏腑功能(如脾、肝、肾)及气血运行,而非单纯追求体重下降。以下为系统化的中医减肥方法:

 

一、饮食基本原则

  1. 五味调和  

   酸(收敛肝气):山楂、乌梅  

   甘(补脾):山药、红枣(脾虚者适量)  

   苦(降火祛湿):苦瓜、莲子心  

   辛(行气散瘀):生姜、葱白(痰湿型慎用)  

   咸(软坚利水):海带、牡蛎  

 

  1. 食物四性平衡  

   寒性体质(怕冷、舌淡):多温性食物(羊肉、桂圆)  

   热性体质(易上火、舌红):多凉性食物(冬瓜、梨)  

   痰湿体质:忌生冷甜腻,多用辛温燥湿食材(陈皮、花椒)

 

二、分体质饮食方案

  1. 痰湿壅盛型(占比最高)

 宜食:  

  利水渗湿:薏米、赤小豆、冬瓜皮(煮水代茶)  

  化痰散结:海带、昆布、萝卜(生用更佳)  

  经典食疗:茯苓山药粥(茯苓30g+山药100g+粳米50g)

 忌食:糯米、肥肉、冰饮(加重痰湿)

 

  1. 脾虚湿阻型

 宜食:  

  健脾益气:小米、南瓜、莲子(去芯)  

  化湿助运:炒白扁豆、砂仁(煮粥后撒粉)  

  研究支持:连续8周食用山药提取物可提升脾虚患者D木糖排泄率16.7%(改善吸收)

 忌食:粗纤维过多(如竹笋)、寒凉瓜果

 

  1. 肝郁气滞型

 宜食:  

  疏肝理气:玫瑰花茶、佛手、柑橘类(带白络)  

  活血化瘀:山楂、黑木耳、红酒(限50ml/日)  

  临床验证:茉莉花+绿萼梅代茶饮,4周后压力激素皮质醇下降18%

 

三、关键饮食技巧

  1. 进食时序  

   辰时(79点):必须吃温热早餐(如姜枣小米粥)激活脾胃  

   未时(1315点):可适量酸味食物(如酸奶)助小肠消化  

   酉时(1719点):晚餐忌油腻,痰湿者19点后禁食

 

  1. 烹饪方式  

   痰湿型:多用蒸、煮、焯(减少油脂吸附)  

   脾虚型:食物需软烂(如煲汤4小时以上)  

   气滞型:可少量辛香爆炒(如紫苏炒田螺)

 

  1. 特殊代茶饮  

   代谢茶:绞股蓝5g+荷叶3g+决明子10g(沸水焖泡)  

   祛湿茶:玉米须20g+茯苓块15g(煮30分钟)  

   国际研究:每日饮用乌龙茶可提升脂肪氧化率12%(《AJCN》)

 

四、禁忌与误区

  1. 绝对禁忌  

   痰湿/脾虚者:禁止空腹吃水果(损伤脾阳)  

   所有人:避免冷热交替饮食(如火锅配冰饮)  

 

  1. 常见误区  

    盲目断碳水:导致气血不足(脱发、闭经)  

    过量蛋白质:加重痰湿(尤其牛奶、奶酪)  

    只吃蔬菜沙拉:寒凝脾胃(需搭配姜片或黑胡椒)

 

五、现代营养学结合

 肠道菌群调节:  

  补充益生元:菊芋(含菊粉)、葛根粉  

  临床证据:茯苓多糖可增加益生菌(双歧杆菌)30%  

 升糖指数控制:  

  用莜面、苦荞替代精米面(GI值降低40%)  

  餐前先吃100g焯水蔬菜(形成纤维屏障)

 

六、节气饮食调整

 春季(升发阳气):多吃芽菜(豆芽、香椿芽)  

 长夏(健脾祛湿):必吃五指毛桃煲汤  

 秋冬(防燥补虚):阿胶配合核桃(滋肾不滋腻)

 

执行要点:

需每周记录舌苔变化(手机拍照对比),若出现齿痕加重或苔黄厚,需及时调整食谱。建议配合中医师每2周把脉调方,结合体质动态变化精准干预。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