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刀刺伤诊疗
一、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 快速判断生命体征
- 评估意识状态、气道通畅性、呼吸频率、血压及脉搏(警惕失血性休克或张力性气胸)。
- 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
- 气道梗阻:立即清除异物,必要时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
- 大出血:直接压迫止血,避免盲目探查(可能加重血管损伤)。
- 颈部解剖分区与损伤风险
- Ⅰ区(胸骨上切迹至锁骨):锁骨下血管、胸膜顶、肺尖。
- Ⅱ区(下颌角至胸骨上切迹):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气管、食管。
- Ⅲ区(下颌角以上):颅底、颈内动脉远端、咽部。
- 不同区域损伤的手术入路及风险差异显著。
二、诊断与检查
- 体格检查
- 局部体征:伤口位置、深度、出血性质(搏动性出血提示动脉损伤)、皮下气肿(提示气管/食管破裂)。
-神经功能:评估Horner综合征(颈交感链损伤)、声嘶(喉返神经损伤)、肢体无力(脊髓损伤)。
- 血管检查:颈动脉杂音、桡动脉不对称、神经系统缺血症状。
- 影像学检查
- 颈部增强CT(CTA):首选检查,评估血管损伤(如假性动脉瘤、夹层)、气管/食管损伤。
- X线/超声:排查气胸、血胸或纵隔积气。
- 食管造影/内镜(怀疑食管损伤时):泛影葡胺造影或急诊内镜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配血(备血)。
- 血气分析(评估呼吸功能及酸中毒风险)。
三、急诊处理
- 气道管理
-稳定气道:清醒患者可半坐位减少静脉出血,昏迷或呼吸困难者立即插管(避免经口插管误入损伤气道)。
- 颈髓保护:可疑颈椎损伤时,全程颈托固定。
- 出血控制
- 压迫止血:纱布填塞+绷带加压包扎(避免环形包扎导致窒息)。
- 介入栓塞:活动性动脉出血可急诊介入血管栓塞(适用于不稳定患者)。
- 手术探查指征
- 绝对指征:活动性出血、扩展性血肿、气道损伤、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 相对指征:穿透颈阔肌的Ⅱ区损伤、影像学提示血管或内脏损伤。
四、手术干预
- 手术准备
- 多学科团队协作(血管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
- 备血(至少4单位红细胞)、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 手术原则
- 颈部血管损伤:
- 颈总/颈内动脉损伤:优先修复(端端吻合或人工血管移植),避免结扎(脑缺血风险)。
- 颈内静脉损伤:可结扎(单侧结扎通常耐受良好)。
-气管/喉部损伤:
- 一期缝合修复,必要时气管切开。
- 食管损伤:
- 双层缝合+引流,术后禁食、胃肠减压,广谱抗生素覆盖厌氧菌。
- 神经损伤:
- 喉返神经、膈神经等可一期显微修复。
3.术后处理
- 监测神经功能、呼吸状态及引流液性质。
- 预防性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
五、并发症管理
- 急性并发症
- 空气栓塞:头低足高位,纯氧支持,必要时中心静脉抽气。
- 纵隔感染(食管破裂后):纵隔引流+强化抗感染。
- 迟发并发症
- 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或手术修复。
- 气管/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六、随访与转诊
- 出院标准
- 生命体征稳定,无活动性出血或感染征象。
- 吞咽、呼吸及神经功能评估无恶化。
- 随访要点
- 术后1周、1个月复查CTA或超声,评估血管通畅性。
- 长期观察声带功能、吞咽障碍(食管损伤后狭窄风险)。
- 转诊指征
- 复杂血管/神经损伤转至创伤中心或血管外科。
- 气管/食管瘘需胸外科或耳鼻喉科干预。
总结
颈部刀刺伤需快速评估“ABC”(气道、呼吸、循环),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并通过影像学明确解剖结构受累情况。手术决策需结合损伤分区及器官受累程度,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多学科协作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避免漏诊隐匿性损伤(如食管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