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大片挫伤的诊疗
---
一、诊断与评估
- 病史采集
- 受伤机制(撞击、挤压、坠落等)、时间、部位、合并伤(骨折、内脏损伤)。
- 患者基础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抑制状态)。
2.体格检查
- 局部评估:
- 挫伤范围(测量面积)、深度(是否累及皮下、肌肉或骨骼)。
- 皮温、颜色、有无张力性水疱或坏死组织。
- 神经血管功能(远端感觉、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 全身评估:
- 生命体征(警惕休克、挤压综合征)。
- 排查多发伤(头胸腹损伤)。
- 辅助检查
- 影像学:X线(排除骨折)、超声/CT(深部血肿或脏器损伤)。
- 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肌酸激酶(CK,监测横纹肌溶解)。
- 急诊处理
- 止血与清创
活动性出血:直接压迫止血,必要时缝合或介入栓塞。
污染伤口: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清除异物及失活组织(必要时手术清创)。
- 镇痛管理
- 轻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 中重度疼痛: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注意呼吸抑制风险。
- 冷敷与抬高患肢
- 伤后24~48小时冰敷(间隔20分钟,避免冻伤),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三、感染预防与伤口护理
- 破伤风免疫
- 未全程接种或免疫史不清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 抗生素使用指征
- 伤口污染重、延迟处理(>6小时)、糖尿病或免疫抑制患者:
- 首选一代头孢(头孢唑林)或克林霉素(青霉素过敏者)。
- 敷料选择
- 渗出多:藻酸盐或泡沫敷料;干燥期:水胶体敷料。
- 坏死组织:使用清创酶或湿性敷料促进自溶性清创。
四、住院指征与手术干预
- 需住院情况
- 挫伤面积>10%体表面积、合并挤压综合征、感染进展(红肿热痛加重、脓液)。
- 生命体征不稳定或需多学科协作(骨科、烧伤科)。
- 手术指征
- 深部组织坏死或筋膜室综合征:急诊切开减压。
- 大面积皮肤缺损:二期行植皮或皮瓣修复。
- 并发症管理
- 挤压综合征
- 监测尿量、肌酐及CK,碱化尿液(碳酸氢钠),必要时血液净化。
- 感染控制
- 伤口培养+药敏,针对性使用抗生素;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
- 瘢痕与功能康复
- 愈合后使用硅酮凝胶或压力疗法预防瘢痕增生。
- 早期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六、随访与宣教
- 复诊时间
- 无感染风险者:3~5天首次换药,2周评估愈合情况。
- 复杂病例:每周随访直至愈合。
- 健康教育
- 避免患处受压或过度活动,戒烟(影响血供)。
- 识别感染征象(红肿、渗液、发热)并及时就医。
总结
皮肤大片挫伤需多维度评估与干预,重点在于预防感染、保护功能及早期康复。复杂病例建议转诊至创伤中心或烧伤专科,确保最佳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