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科伤口感染的外科换药护理策略与实践
广丰区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饶明剑
在创伤科临床护理中,伤口感染是影响愈合进程的常见并发症。合理的换药操作不仅能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还能降低二次损伤风险。本文基于外科换药的核心原则与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创伤科感染伤口的换药护理策略,涵盖评估、操作流程、特殊感染处理及综合管理要点。
一、感染伤口的评估与换药前准备
- 伤口评估
需明确感染程度、分泌物性质(如脓液颜色、气味)、坏死组织范围及是否合并窦道或深部感染。例如,绿脓杆菌感染的特征为淡绿色脓液伴甜腥臭味,需针对性选择苯氧乙醇或磺胺嘧啶银湿敷。评估时还应关注全身因素,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基础疾病对愈合的影响。
- 无菌操作规范
换药前需严格遵循感控要求:
操作者需佩戴帽子、口罩及无菌手套,接触不同患者或污染物品时及时更换手套;
换药顺序按清洁→污染→特殊感染伤口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对气性坏疽、炭疽等特殊感染,需隔离处置并焚毁污染敷料。
- 材料选择
清创阶段:优先使用双氧水冲洗坏死组织,辅以生理盐水减少刺激;
抗感染敷料:银离子敷料(如康惠尔银离子敷料)可长效抑菌,缩短愈合时间;
覆盖材料:感染渗出多时采用高渗盐水纱布减轻水肿,肉芽生长期改用凡士林油纱保护新生组织。
二、换药操作的核心步骤与技术创新
- 清创与引流
机械清创:用棉球或刮匙去除脓苔及坏死组织,暴露新鲜肉芽,注意避免损伤健康组织。对脂肪液化伤口需彻底敞开并填充葡萄糖粉促进愈合。
引流管理:深部感染或脓肿需放置纱条引流,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死腔形成。
- 局部抗感染处理
抗生素应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纱条湿敷,如庆大霉素或利福平粉剂;
特殊感染对策:绿脓杆菌感染可局部使用1%~2%苯氧乙醇,耐药金葡菌感染可联合中药八二丹提脓祛腐。
- 敷料选择与换药频率
感染初期每日换药1~2次,渗出严重者可增至3~4次;
肉芽水肿时采用33%硫酸镁湿敷脱水,促进镁离子吸收以加速修复。
三、特殊类型感染伤口的护理要点
- 糖尿病足与压疮
采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清创胶,可减少机械性损伤并缩短愈合周期;
合并骨髓炎时需彻底清除死骨,辅以肌皮瓣覆盖修复。
- 术后切口感染
脂肪液化需敞开引流,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并定期评估渗出量;
对于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推荐使用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避免酒精刺激。
- 慢性难愈性伤口
中西医结合:早期使用中药红油膏祛腐,后期以生肌散促进上皮爬行;
营养支持:补充锌、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强局部修复能力。
四、综合护理与风险防控
- 全身管理
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优化机体微环境;
必要时静脉输注抗生素,结合药敏试验调整方案。
- 环境与感控
换药室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台面及地面湿式清洁;
医疗废物双层密封处理,特殊感染敷料单独回收。
- 患者教育
指导患者避免伤口接触水,忌食辛辣发物,强调高蛋白饮食的重要性;
定期随访,监测创面进展及全身反应。
五、争议与前沿进展
- 传统与创新技术的平衡
部分学者质疑小包装碘伏的有效期(7天)可能增加污染风险,建议推广单次剂量产品;
新型敷料(如水凝胶、负压引流)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仍需更多循证支持。
- 研究方向
探索银纳米粒子与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提升抗感染与促愈双重效果;
开发智能敷料,实时监测创面pH值及细菌负荷,实现精准换药。
结语
创伤科感染伤口的换药护理需兼顾局部处理与全身调控,通过精准清创、合理抗感染及个体化敷料选择,可显著提升愈合效率。未来随着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外科换药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为复杂感染创面的管理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