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的难“炎”之痛: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这天,乳腺科门诊来了一位26岁初产妇刘女士,产后42天坚持母乳喂养。昨日外出6小时未哺乳,返家后突发左乳胀痛伴泌乳困难,次晨高热(39.1℃)急诊。查体见左乳较对侧明显肿胀增大,外上局部皮肤轻微潮红,肤温升高,压痛(+),未及波动感。左乳晕区导管肿胀致排乳受阻,右乳正常。辅检:WBC 12.1×109/L,乳腺彩超未见脓肿形成。刘女士和家属非常紧张,乳房是不是发炎了?很担心后续是否还能哺乳?
一、什么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发于产后3-4周,多由乳汁淤积或细菌感染引发,常见诱因包括乳头皲裂、哺乳姿势不当等。典型症状为乳房红肿热痛伴发热,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脓肿。本例患者即因哺乳间隔过长致乳汁淤积引发炎症反应。
二、得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医有什么治疗优势吗?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乳痈范畴,是中医外科中常见的乳房疾病。中医认为乳痈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胃蕴热、乳汁瘀滞及外感邪毒等因素相关。中医治疗乳痈时,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如早期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中期活血化瘀、托里透脓,后期扶正祛邪、生肌敛疮。
乳腺炎性疾病是广中医一附院乳腺科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科室在治疗此类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门诊---理疗室---病房全程化管理模式,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在哺乳期乳腺炎的全程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早期干预、缓解症状、促进乳汁通畅和预防脓肿形成方面表现出色。中医外治法能有效缓解症状,促进乳汁通畅,在医生的指导下能够尽量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和减少手术创伤。
三、中医外治法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全程治疗策略
1.早期干预
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早期(郁滞期),中医外治法通过疏通乳络、消肿散结,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常用的外治方法包括:
中药外敷:通过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直接敷于患处。例如,广中医一附院乳腺科的加味双柏散在临床实践中也体现了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手指点穴与乳腺按摩排乳:通过疏通乳络,缓解乳汁淤积,在排出淤积的乳汁,减轻乳房肿胀。这种方法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促进乳房肿块的消散。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乳根、膻中等穴位,可缓解疼痛,促进乳汁分泌。
2. 中期治疗
在中期(化脓期),中医外治法可结合针刺、火针等方法,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促进脓液排出。例如,火针疗法可快速引流脓液,避免手术创伤。而对于较大脓肿,则可以采用中医清创方法,在引流通畅的同时,减少乳房和乳络的损伤,极大地保留哺乳的功能。
3. 后期康复
在后期(恢复期),乳房可能出现僵块、创面等情况,中医外治法可通过中药外敷、艾灸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和僵块吸收,预防复发
此外,在疾病的全程化治疗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他外治法,包括耳穴贴压、艾灸等,这些方法可辅助改善症状,调节患者的整体状态,尤其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四、中医外治综合疗法助宝妈迅速缓解病情,再次成功哺乳
经医生评估,刘女士确诊为急性乳腺炎郁滞期,予分阶段干预:外敷加味双柏散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配合耳部刮痧及耳穴压豆缓解局部热象与焦虑情绪;随后行循经穴位按摩疏通乳络,辅以手法排乳清除淤积乳汁。经治疗,患者乳房肿痛显著缓解,乳汁恢复通畅分泌,避免了病情的加重,也能够继续哺乳,获得患者及家属高度认可!
五、如何预防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呢?
为了避免和减少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宝妈们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开水清洗乳头。
2、确保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乳头皲裂和乳汁淤积。
3、按需哺乳,及时移除乳汁,避免乳汁淤积,尤其是过长时间的淤积。
4、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5、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情绪过大波动。
当然,如果出现乳房不适,还是需要及时就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