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2号
科学护耳

531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

杜满 耳鼻咽喉科 科副主任

科学护耳:从日常细节守护听觉与平衡健康

 

耳朵是人体感知世界的“接收器”,不仅承载着听觉功能,还通过内耳前庭系统维持身体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护耳并非“小事”,而是需要贯穿一生的健康必修课。本文从机制到实践,教你全方位科学护耳,远离听力损伤与耳部疾病。

 

一、先懂耳朵“脆弱点”:三大核心结构易受伤害

 

  1. 外耳:屏障功能易被破坏

 

- 耳道皮肤菲薄,仅有0.1mm厚,频繁掏耳、进水易引发感染(如外耳道炎);

 

- 耳垢(耵聍)是天然保护屏障,可阻挡灰尘、微生物,过度清洁会破坏酸碱平衡。

 

  1. 中耳:压力平衡易受干扰

 

- 咽鼓管连接中耳与鼻咽部,感冒、乘飞机时若压力失衡(如耳闷、耳鸣),可能引发中耳炎;

 

- 鼓膜薄如纸,掌击、跳水姿势不当等外力冲击易导致穿孔。

 

  1. 内耳:毛细胞不可再生

 

- 耳蜗内的毛细胞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长期噪音暴露会导致毛细胞死亡(每天戴耳机超1小时,听力损伤风险增加60%);

 

- 年龄增长、药物(如庆大霉素)、糖尿病等会加速毛细胞退化,导致听力下降。

 

二、日常护耳“六大黄金法则”:从细节堵住伤害源头

 

  1. 拒绝“掏耳成瘾”,让耳垢“各司其职”

 

- 停止错误操作:棉签、挖耳勺、手指掏耳可能划伤耳道,甚至戳破鼓膜(每年因掏耳就医的患者超20万);

 

- 正确清洁方式:

 

- 少量耳垢无需处理,会随咀嚼、说话自行排出;

 

- 耳垢过多导致闷胀感时,可滴入3-5滴医用橄榄油或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再用温水冲洗(勿用棉签深入耳道);

 

- 儿童、老人耳垢较硬时,建议到耳鼻喉科专业清理。

 

  1. 噪音防护:给耳朵“穿盔甲”

 

- 耳机使用“60-60法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约85分贝),单次佩戴不超过60分钟,优先选择头戴式耳机(比入耳式减少30%噪音损伤);

 

- 噪音环境必防护:建筑工地、演唱会、酒吧等场所,及时佩戴防噪音耳塞(降噪30分贝以上)或耳罩,儿童尤其需要保护;

 

- 警惕“隐性噪音”:吹风机(100分贝)、吸尘器(90分贝)使用时,建议佩戴耳塞缩短接触时间(超过85分贝的噪音持续30分钟即可损伤听力)。

 

  1. 防水防潮:守护外耳道“干燥防线”

 

- 游泳/洗澡后处理:

 

- 用干净棉球轻擦外耳,侧头单脚跳让水流流出,避免用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