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质疏松定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风险因素:
年龄、性别、家族史、低体重、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
危害:
骨质疏松症易导致骨折,进而引发疼痛、残疾甚至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诊断
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骨结构评估、血液检查和生化指标
三、鉴别诊断要点
与肿瘤性疼痛的鉴别:
肿瘤性疼痛通常呈进行性加重,夜间痛明显,伴有恶病质表现。
与风湿性疾病的鉴别:
风湿性疾病疼痛多呈游走性,伴有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
与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多伴有神经根受压表现,如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等。
四、预防治疗
营养与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鱼类、绿叶蔬菜等,以维持骨骼健康。
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如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以降低骨质流失。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支持骨骼生长和修复。
生活方式改变: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举重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
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以减轻骨骼压力。
控制风险因素:
控制体重
过轻或过重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
避免长时间卧床
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骼负荷减少,不利于骨骼健康,应尽量避免。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钙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