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疾病简明科普:常见问题与防治要点
一、肛门:消化道的“出口卫士”
肛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通道,由括约肌和黏膜组成。因易受摩擦、感染,是痔疮、肛裂等疾病的高发区。
二、四大常见肛门疾病速览
1. 痔疮(最常见)
•成因:久坐、便秘、妊娠等导致肛门静脉扩张。
•症状:内痔(便血、脱出)、外痔(疼痛、赘生物)、混合痔(两者兼具)。
•注意:长期出血易贫血,嵌顿可能坏死,需及时处理。
2. 肛裂(排便剧痛)
•诱因:大便干结撕裂肛管皮肤。
•典型表现:排便时“刀割痛”→缓解→括约肌痉挛再痛,伴少量鲜血。
3. 肛瘘(反复流脓)
•成因: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
•症状:肛门周围外口流脓、瘙痒,易复发成“脓-愈-脓”循环。
4. 肛周脓肿(急性感染)
•风险:肛腺感染引发,红肿热痛,深部脓肿可致发热,未治易扩散至盆腔。
三、需警惕的危险信号
•持续便血(尤其血与粪便混合)、肛门剧痛伴发热、肿物无法回纳、脓性分泌物或大便变细,及时就医!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1. 快速诊断
•指检:发现80%直肠癌、肛瘘内口等;
•肛镜/结肠镜:直观观察黏膜病变(怀疑肠癌需全结肠检查)。
2. 治疗方案
•轻症保守:
◦饮食:高纤维(蔬菜、粗粮)、多喝水,忌辛辣饮酒;
◦习惯:定时排便(<10分钟)、温水坐浴(缓解疼痛/清洁);
◦用药:痔疮膏/栓、肛裂涂硝酸甘油软膏(松弛括约肌)。
•重症手术:
◦痔疮:传统外剥内扎或微创手术(PPH);
◦肛裂/肛瘘:切除病灶+修复括约肌(挂线疗法保护功能);
◦脓肿:切开引流,合并肛瘘需同期处理内口。
五、预防关键:从生活细节做起
1.饮食:多纤维、少辛辣,每天饮水1.5L+,防便秘腹泻;
2.排便:不依赖手机“蹲厕”,便秘用温和泻剂(如乳果糖);
3.习惯:久坐久站者定时活动,孕妇左侧卧位减少肛门压力;
4.早诊早治:40岁以上每年直肠指检,便血/疼痛别拖延!
结语
肛门健康无小事,科学预防+及时就医,告别“难言之隐”!
提示:本文为简化版,具体诊疗请遵医嘱。持续不适请尽早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