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的“隐形磨损者”
一、什么是髌骨软化症?
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又称髌骨软骨软化症,是一种以髌骨软骨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膝关节疾病。其本质是髌骨与股骨滑车接触面的软骨因长期磨损或损伤,出现肿胀、龟裂、破碎甚至脱落,最终可能发展为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
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及女性群体(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髌骨软化症并非指髌骨“变软”,而是软骨的退变和磨损。
二、典型症状:从“膝前痛”到“打软腿”
- 膝前疼痛
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如上下楼梯、蹲起)髌骨后方的酸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加重,疼痛可能扩散至膝关节外侧或腘窝。
- 膝关节无力与“打软腿”
患者常感觉膝关节突然无力,尤其在单腿下蹲或跳跃时,可能因疼痛失控而跌倒,即“打软腿”。
- 关节摩擦感与压痛
按压髌骨边缘可引发疼痛,推动髌骨时可能听到摩擦声,称为“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 继发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积液、股四头肌萎缩,甚至髌骨脱位倾向。
三、病因与高危人群: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膝盖?
髌骨软化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 生物力学异常
髌骨不稳:高位/低位髌骨、髌骨外侧支持带挛缩等解剖异常,导致髌股关节压力分布不均。
力线不正:膝内翻(O型腿)或外翻(X型腿)增加软骨磨损风险。
- 运动损伤与过度使用**
长期跑步、跳跃、深蹲等运动易造成软骨微损伤;直接外伤(如跪地撞击)也可能引发急性病变。
- 软骨营养与修复能力下降**
软骨无血管和神经,仅靠关节液提供营养,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极弱。
高危人群: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久坐人群(股四头肌力量不足)、肥胖者(膝关节负荷增加)。
四、诊断:如何揪出“软骨磨损”?
- 体格检查
单腿下蹲试验:患者单腿下蹲至90°-135°时出现疼痛或无力为阳性。
抗阻力伸膝试验:抵抗外力伸直膝关节时疼痛加剧。
- 影像学检查
X线:晚期可见髌股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
MRI:可清晰显示软骨肿胀、缺损及骨髓水肿,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
关节镜:直接观察软骨损伤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五、治疗: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方案
-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患者)
药物干预:
-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润滑关节并促进软骨修复。
- 物理治疗:
超短波、蜡疗等改善局部循环;髌骨矫正支具调整力线。
- 康复锻炼:
重点强化股四头肌(如靠墙静蹲)、臀肌,减少髌骨压力。
-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
- 关节镜清理术:清除碎裂软骨,缓解症状。
- 截骨矫形术:矫正髌骨力线异常,如胫骨结节抬高术。
- 软骨移植:适用于局限性软骨缺损。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 科学运动
避免长时间深蹲、爬楼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 强化肌力
通过直腿抬高、侧卧抬腿等动作增强下肢肌肉稳定性。
- 控制体重与饮食
减少膝关节负荷;补充钙、维生素D及胶原蛋白,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 穿戴与防护
运动时佩戴护膝,选择缓冲性好的鞋子。
结语
髌骨软化症虽不致命,但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出现膝关节反复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至软骨严重磨损。通过早期干预、科学康复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重返正常活动。
(注:本文内容综合自医学专业平台,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