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如何预防
在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像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都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类型。但幸运的是,大部分消化道肿瘤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效果会大大提升,而预防是第一道关键防线。
饮食习惯是关键
俗话说“病从口入”,不良饮食习惯是消化道肿瘤的重要诱因。首先要控制腌制食品的摄入,咸菜、腊肉等腌制食物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这是强致癌物。建议每月食用腌制食品不超过3次,每次少量。
高油高脂食物也应适量,炸鸡、薯条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还可能导致肥胖,肥胖与多种消化道肿瘤风险增加相关。日常饮食应增加蔬果比例,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例如西兰花含有的萝卜硫素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苹果中的果胶可促进肠道蠕动。每天保证摄入500克蔬菜、200 - 350克水果。
规律进食同样重要,饥一顿饱一顿、不吃早餐、晚餐过晚等习惯,会扰乱胃肠消化生物钟。胃酸分泌无规律,易损伤胃黏膜,长期可引发胃炎、胃溃疡,进而增加癌变风险。尽量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早餐7 - 9点、午餐11 - 13点、晚餐17 - 19点为宜。
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内的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它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促进胃部病变发展。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约50%左右。若经常出现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及时检测。常用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等。一旦确诊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用药,疗程10 - 14天,根除后也需定期复查。
定期筛查早发现
年龄是消化道肿瘤的重要风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应定期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胃镜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建议每2 - 3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筛查首选肠镜,若无异常,每5 - 10年一次,对于有肠道息肉史等高危人群,缩短至1 - 3年一次。粪便潜血试验简单易行,可作为结直肠癌初步筛查手段,每年一次。
预防消化道肿瘤是一场持久战,从日常饮食到生活习惯,再到定期体检筛查,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就能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守护好消化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