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心肺复苏知识全解
在生活的轨迹中,意外往往猝不及防。心脏骤停,这个生命的 “急刹车”,随时可能在我们身边上演。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骤停发病人数高达 54.4 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人心脏停跳。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心肺复苏(CPR),这项被誉为 “生命重启术” 的急救技能,就成为了挽救生命的关键希望。它不仅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 “救命法宝”,更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用来拯救生命的有力武器。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会在 4 - 6 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10 分钟后几乎必死无疑。所以,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至关重要,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我们身处公共场合,如商场、学校、公园等地,或是在家中,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就要高度怀疑心脏骤停,立即准备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严谨而关键。第一步,快速判断现场环境安全,这是施救的前提。在确保自身和患者不会受到二次伤害后,迅速拍打并呼喊患者,判断其意识是否丧失。若患者毫无反应,应立即大声呼叫旁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120,并让周围人尽快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时间就是生命,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果断地发出。
紧接着,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如地面或硬板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双手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也就是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这一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按压效果。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需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频率为每分钟 100 - 120 次。这个力度和频率的把握十分重要,力度过小无法有效推动血液循环,力度过大则可能导致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在按压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中断,保持节奏稳定。
每按压 30 次后,需进行 2 次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先将患者头部后仰,这一步是为了打开气道,防止舌头后坠堵塞气道。然后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 2 次,每次持续约 1 秒,确保能看到患者胸廓起伏。吹气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既要保证气体能有效进入患者肺部,又不能过度用力。如此,以 30 次胸外按压与 2 次人工呼吸为一个循环,持续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注意事项。按压位置必须准确无误,若偏离正确位置,不仅无法达到按压效果,还可能对周围脏器造成损伤。按压时的用力要均匀且持续,避免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人工呼吸时,一定要确保气道通畅,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以此判断吹气是否有效。如果现场有 AED,应尽快按照设备提示使用。AED 能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必要时给予电击除颤,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据统计,在有 AED 配合的情况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可提高 2 - 3 倍。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在某商场,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地,意识丧失。周围群众发现后,立刻呼喊求救。一位懂得心肺复苏的热心市民迅速上前,按照正确步骤为老人实施了心肺复苏。在持续按压和人工呼吸数分钟后,老人逐渐恢复了微弱呼吸。随后,急救人员赶到,将老人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最终,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正是这位热心市民及时、正确地实施了心肺复苏,为老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
心肺复苏,这项看似复杂的急救技能,其实并不难掌握。如今,许多社区、学校、单位都会组织专业的急救培训课程,邀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理论讲解、模拟操作等环节,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练习心肺复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掌握心肺复苏,就是为自己、为身边人增添一份生命保障。在紧急时刻,你的一个正确举动,或许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为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