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2号
产后盆底肌康复:每个妈妈都该知道的7件事

5159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妇科

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

杨天祥 妇科 科室副主任

产后盆底肌康复:每个妈妈都该知道的7件事

  

 

    怀孕时肚子像吹气球一样变大,生完孩子后,很多妈妈发现身体里藏着一个"隐形伤口"——盆底肌损伤。打个喷嚏就漏尿、腰骶部总发酸、夫妻生活不和谐…这些难言之隐背后,都可能藏着盆底肌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盆底肌不是玄学,它真会"罢工"

盆底肌群像一张智能吊床,怀孕时托着近10斤的宝宝和羊水长达9个月。顺产时,宝宝娩出会让这个"吊床"拉伸到极限,相当于拉长3倍以上的橡皮筋。即使选择剖宫产,孕期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同样会让肌肉变松弛。

产后42天检查时,约68%的妈妈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漏尿不是矫情,而是肌肉真的"兜不住"了;腰酸背痛可能是盆底肌无力导致核心失稳;就连反复发作的阴道炎,也可能与盆底防御功能下降有关。

二、康复黄金期千万别错过

产后42天至半年是肌肉修复的黄金窗口期。就像骨折后需要及时复位,受损的盆底肌在此时对训练最敏感。建议恶露干净后就开始做凯格尔运动,具体步骤是:

平躺屈膝,想象憋尿时收紧会阴部的感觉

保持收缩5秒,逐渐延长到10秒

放松10秒后重复,每天3组,每组10次

注意:错误的腹部用力会加重问题,刚开始可把手放在腹部确保放松。手机应用如G动、如初康复提供动作指导,相当于请了个随身私教。

三、医院康复不是智商税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

大笑、咳嗽就漏尿

下体有坠胀感或摸到突出物

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医院常用的生物反馈治疗,就像给肌肉装了个"可视镜",能实时显示收缩力度。电刺激治疗则是通过微电流唤醒"沉睡"的肌纤维。一般10-15次为疗程,配合居家训练效果更佳。

四、避开这些康复雷区

剖宫产也要做康复(盆底损伤在孕期就已形成)

月经期暂停训练(避免感染风险)

康复期间不提重物(超过宝宝体重的物品)

出现疼痛立即停止(可能是用力方式错误)

先修复盆底肌再练马甲线(过早卷腹会加重腹压)

特别提醒:产后42天复查别偷懒,医生会用专业仪器评估肌力。轻度损伤可能只需居家训练,中重度则需要医疗介入。

产后康复不是妈妈的独角戏,家人更要理解:主动分担育儿任务,在她训练时帮忙带娃;漏尿弄脏衣物时不说伤人的话;恢复性生活时多些耐心。要知道,那个孕育生命的身体,正在经历一场温柔的重建。

当新生命带来的喜悦渐渐沉淀,别忘了给自己的身体一次重生的机会。盆底康复不是选择题,而是产后妈妈的必答题。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自己10分钟,守护这份隐秘而重要的健康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