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8号
大寒节气的中医养生:顺应自然,蓄养阳气

5139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北京市 东城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齐英娜 骨科 副主任意识

大寒节气的中医养生:顺应自然,蓄养阳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节。中医认为,大寒时节养生要顺应“冬藏”的特点,以“养藏”为原则,通过保暖、饮食、情志调养等手段蓄养阳气,为春天的生发做好准备。

一、大寒节气的中医特点与养生原则

  1. 天人合一,顺应时节

寒极生阳:大寒虽冷,但阴极阳生,阳气开始萌动。中医主张通过养藏阳气,维持人体的内外平衡。

护肾为要:冬属水,主肾,肾为人体阳气之根,因此大寒养生重在温补肾阳,避免寒气侵袭。

  1. 以“藏”为主

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腠理不固,同时注重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界寒气容易入侵人体,尤其是在运动、洗浴或针灸、拔罐等治疗后,中医强调“风寒从表入”,要注重保暖、需加强防护,若运动汗出,兼受表寒,若因受寒出现症状,可使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中药方剂益气解表。

二、饮食养生

多吃温热食物:多摄入性温、补阳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红枣、桂圆、生姜等,帮助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滋阴润燥:天气虽冷,但室内常有暖气,容易导致干燥,可以适量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还可饮用润肺清心饮、小儿桑菊饮等中药代茶饮。

避免长期食用寒凉、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或导致痰湿积聚、湿热内盛

如果出现湿热内盛症状,如乏力懒动,大便粘腻,舌质发红,舌苔黄腻且厚,可适量饮用决明消脂饮代茶逐渐清热利湿

三、保暖防寒

头部保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外出戴帽子避免寒气侵入。

手足部保暖:保持四肢的温暖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大寒季节容易四肢关节、尤其是手足部晨起僵硬、肿胀及疼痛,可通过中药汤剂浸泡外洗缓解。

多晒太阳:每天半小时左右接受阳光的照射,避免晒伤,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也能改善骨质疏松。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大寒节气养生不仅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还能为来年的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