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碎性骨折(多见于脊椎椎体等松质骨部位)的处理需根据骨折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及并发症情况综合制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保守治疗
- 卧床休息
◦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4-6周,避免骨折部位受压或移动,尤其对骨质疏松患者可减少椎体进一步塌陷风险。
◦ 长期卧床需预防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建议定期翻身、活动下肢。
- 支具固定
◦ 佩戴腰围或胸腰支具,提供外部支撑,限制脊柱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 药物治疗
◦ 止痛: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解疼痛。
◦ 抗骨质疏松:长期补充钙剂、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增强骨密度。
二、手术治疗
- 微创手术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后凸成形术(PKP):通过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并止痛,适用于疼痛剧烈或椎体压缩>20%的患者,术后1-2天即可下地活动。
◦ 优势: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老年体弱患者。
- 开放手术
◦ 内固定术:通过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椎体,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神经压迫(如脊髓损伤)的病例。
◦ 椎管减压术:清除骨折碎片解除神经压迫,预防瘫痪。
三、康复与预防
- 功能锻炼
◦ 早期(卧床期)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后期逐步增加腰背肌力量训练及下肢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 恢复期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行走训练,逐步恢复正常活动。
- 营养支持
◦ 高蛋白饮食(如鱼、蛋、豆制品)促进骨骼修复,补充维生素D(日晒或药物)增强钙吸收。
- 预防措施
◦ 抗骨质疏松管理:定期检测骨密度,避免跌倒(如居家防滑垫、扶手)。
◦ 避免二次损伤:康复后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高危人群(如绝经后女性)需定期筛查骨密度。
四、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出现持续腰背痛、身高变矮或驼背时,需尽快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明确骨折程度。
- 避免盲目保守: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发症风险高,微创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
提示:具体治疗方案需由骨科医生结合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全身状况评估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