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伤因高能量冲击和异物残留常导致复杂损伤,清创处理需遵循严格流程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促进愈合。以下是基于医学指南和急救原则的规范化处理方案:
一、现场急救与初步处理
- 安全评估与脱离危险环境
◦ 确保现场无二次爆炸风险,迅速转移伤者至安全区域,避免二次伤害。
◦ 检查生命体征(呼吸、意识、出血),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如大出血、气道梗阻)。
- 止血与污染控制
◦ 直接压迫止血: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按压伤口,若出血持续,可用止血带(记录时间,每30分钟松解5分钟)。
◦ 冲洗污染: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周围皮肤,清除可见异物(如砂石、火药残留),但避免直接冲洗深部伤口以防感染扩散。
二、专业清创操作流程
- 伤口暴露与评估
◦ 剪开或拆除污染衣物,充分暴露伤口,使用止血钳或镊子探查异物深度及范围。
◦ 评估组织活力:观察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及肌肉收缩反应,标记坏死组织边界。
- 异物清除与坏死组织切除
◦ 异物处理:用血管钳夹取玻璃、金属碎片等可见异物,避免暴力拉扯以防二次损伤。
◦ 组织清创:沿伤口长轴切开皮肤,清除失活组织(呈灰暗、无弹性),保留健康组织以利愈合。
- 消毒与冲洗
◦ 双氧水冲洗:3%双氧水浸泡伤口3-5分钟杀灭厌氧菌,后以生理盐水冲洗至无泡沫。
◦ 碘伏消毒:由内向外涂抹碘伏,避免酒精直接接触创面。
- 缝合与引流
◦ 一期缝合:仅适用于清洁伤口(如皮肤擦伤),污染严重或深部伤口需延迟缝合(48-72小时后视情况决定)。
◦ 放置引流:对出血或渗出较多伤口,留置引流条(如呋喃西林纱布)防止脓肿形成。
三、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 抗感染治疗
◦ 抗生素选择:根据伤口污染程度选用头孢类(如头孢呋辛)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疗程3-5天。
◦ 破伤风预防:伤口深或污染严重者,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 伤口监测与换药
◦ 每日检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异味,记录体温及白细胞计数。
◦ 换药频率:初期每日1次,后期隔日1次,使用含银敷料促进愈合。
- 功能恢复与康复
◦ 早期活动:四肢伤口术后24小时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预防僵硬。
◦ 瘢痕管理:愈合后3-6个月使用硅酮凝胶或激光治疗减少瘢痕增生。
四、特殊类型爆破伤处理
损伤类型 处理要点
眼部炸伤 避免按压,用硬质眼罩覆盖,禁用滴眼液,立即转诊眼科。
耳部损伤 保持患耳高位,禁止冲洗或填塞,防止颅内感染。
复合伤(骨折+开放伤口) 优先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移动导致二次损伤,清创后石膏固定。
五、关键注意事项
- 时间窗控制:清创需在伤后6-8小时内完成,污染严重者可延长至12小时,但需密切观察感染迹象。
- 禁忌操作:严禁强行取出深部异物(如嵌入骨组织的碎片),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 心理干预:爆炸伤患者常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需联合心理科进行疏导。
六、送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转诊:
- 出血无法控制或出现休克症状(肢端湿冷、意识模糊)。
- 伤口深及肌肉层或骨骼暴露。
- 合并颅脑、胸腹损伤(如呼吸困难、腹痛拒按)。
通过规范清创与系统治疗,可显著降低爆破伤感染率和致残率。清创后需定期随访,直至伤口完全愈合及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