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包扎这样做才对!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外科急救常识
一、失血的危害:为什么止血刻不容缓?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量约为4200-4800毫升。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约1000毫升)时,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若失血超过30%(1500毫升以上),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创伤导致的死亡中,有超过30%的案例是由于未能及时有效止血造成的。
二、止血四大黄金法则
1. 直接压迫法——最基础也最重要
• 操作要点:用清洁纱布/布料覆盖伤口后,垂直向下施加压力,面积要覆盖整个伤口及周边2厘米区域。
• 升级技巧:若初次按压无效,可在原有敷料上叠加新纱布继续加压,而非移除原有敷料造成二次出血。
• 特殊场景:遇到喷射状出血(动脉出血征兆),需立即用拇指按压近心端动脉(如上臂肱动脉、大腿股动脉)。
图表 1直接压迫法示意图
2. 抬高患肢法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可减少30%左右的血液流失。注意:颈椎、脊柱损伤等情况禁用此法。
图表 2抬高患肢法示意图
3. 止血带使用规范
• 适用情形:四肢大动脉出血经直接压迫无法控制时
• 正确位置:上肢绑在上臂上1/3处,下肢绑在大腿中部
• 关键参数:
o压力应达到收缩压以上50-100mmHg
o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冬季可延长至1.5小时)
• 替代方案:若无专业止血带,可用宽布条+绞棒制成临时止血装置
图表 3止血带使用规范示意图
4. 加压包扎技术
适用于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需遵循"由远及近"缠绕原则,确保压力均匀分布。推荐使用弹性绷带,包扎完成后应能插入1-2根手指为最佳松紧度。
图表 4加压包扎技术示意图
三、不同部位的精准处理方案
1. 头面部出血
• 重点区域:前额、鼻部、耳部出血易被忽视
• 操作流程:
1.让伤者保持坐姿,头略前倾防止血液倒流
2.用无菌敷料按压鼻翼两侧(针对鼻出血)
3.额部出血可使用环形包扎法固定敷料
2. 四肢创伤
• 手掌/手背出血:掌心朝上,用绷带呈螺旋状向上缠绕
• 手指切断:用干净纱布包裹残端加压,冷藏保存断指(不可直接接触冰块)
3. 躯干脏器出血
• 胸部穿透伤:严禁封闭伤口,应用不透气敷料覆盖防感染
• 腹部开放伤:取出可见异物后,用三角巾做环绕式包扎
四、进阶技能:止血带进阶应用
1. 自制止血带制作
• 材料选择:宽幅≥5cm的棉质布料最佳(推荐使用旧衣物)
• 打结方法:采用双活结设计,便于快速松解
• 标记系统:用防水笔在止血带注明使用时间
2. 特殊环境应对
• 战场改良法:使用止血带+夹板组合固定肢体
• 极寒环境:注意防止止血带冻住皮肤
五、绷带使用的科学与艺术
1. 八种基础包扎法图解
• 环形包扎(手腕部)--见图5
• 螺旋包扎(上臂中段)-见图6
• "8"字包扎(关节部位)--见图7
• 回返包扎(断肢残端)--见图8
图表 5环形包扎示意图
图表 6• 螺旋包扎示意图
图表 7• "8"字包扎示意图
图表 8• 回返包扎
2. 材料选择的科学
材料类型 |
适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弹性绷带 |
扭伤固定 |
避免过紧引发血液循环障碍 |
纱布绷带 |
渗出液多伤口 |
需配合吸收垫使用 |
自粘绷带 |
关节保护 |
敏感肌肤慎用 |
3. 创可贴的正确打开方式
·禁忌症:深而大的伤口、化脓创面、烫伤
·新型产品:水胶体敷料更适合糖尿病足溃疡护理
六、五大致命误区
1.盲目使用止血药物
某些中药散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WHO明确指出不应优先使用。
2.过度依赖止血带
错误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的风险高达25%,仅限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使用。
3.忽视破伤风预防
深部伤口超过6小时未处理,感染概率提升80%,需及时接种疫苗。
4.热敷加速肿胀
急性损伤后48小时内冷敷才是正确选择,热敷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
5.心理恐慌延误救治
保持冷静是急救成功的第一要素,慌乱中错误的动作可能比不作为更危险。
结语:每个人都应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根据红十字会统计,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5%,而在德国这个数字达到80%。掌握正确的止血包扎技术,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挽救亲人朋友的生命,更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技能。建议定期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模拟演练。记住:精准有效的止血包扎,往往能为专业医疗救援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