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病因,其预防需针对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从生活方式、基础病控制、药物干预及手术干预等多维度进行。以下是具体预防策略:
一、核心预防原则:阻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脑血管狭窄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核心在于阻止斑块形成、进展及破裂,同时避免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先天性狭窄、夹层等)的诱发或加重。
二、一级预防(未发生脑血管狭窄人群)
- 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管理:
- 目标:普通人群血压<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30/80mmHg。
- 措施:首选长效降压药(如ACEI/ARB、CCB),定期监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 血脂异常调控:
- 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吸烟、家族史)<2.6mmol/L;已发生心脑血管病或极高危者<1.8mmol/L。
- 措施: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联合饮食控制(低饱和脂肪、高膳食纤维)。
- 糖尿病管理:
-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
- 措施:合理使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避免低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及并发症。
- 戒烟与限酒:
-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需严格戒烟(包括二手烟)。
- 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约啤酒750ml),女性≤15g/d,避免酗酒。
-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干预:
- 低盐:每日盐摄入<5g,减少加工食品(如腌制品、罐头)。
- 低脂: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肥肉),增加不饱和脂肪(如鱼类、坚果、橄榄油)。
- 高纤维:多摄入全谷物、蔬菜(每日≥500g)、水果(200-350g/d),补充维生素B、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 控糖:减少添加糖(如饮料、甜点),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
- 规律运动: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搭配每周2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
- 运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体重及血脂、血压。
- 体重管理:
- 目标:BMI 18.5-24.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通过饮食+运动减重。
- 其他危险因素控制
- 同型半胱氨酸(Hcy):>15μmol/L时,补充叶酸(0.8mg/d)、维生素B6(10mg/d)、B12(2.4μg/d)。
- 睡眠与压力: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长期熬夜;通过冥想、瑜伽等缓解压力,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血管损伤。
三、二级预防(已发生脑血管狭窄人群)
- 阻止狭窄进展及血栓形成
- 抗血小板治疗:
- 非心源性狭窄(如动脉粥样硬化):无禁忌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风险。
- 症状性狭窄(如合并TIA/卒中):发病后24-48小时内启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持续21天(参考最新指南),后改为单药长期维持。
- 强化他汀治疗:
- 无论基线血脂水平,均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目标LDL-C较基线降低≥50%或<1.8mmol/L,稳定斑块并延缓狭窄进展。
- 控制基础病:
- 血压目标更严格(<130/80mmHg),避免血压过高损伤血管壁或过低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