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小水泡”——腱鞘囊肿,到底该拿它怎么办?
最近小明发现手腕上长了个小鼓包,摸起来软软的像颗QQ糖,不疼不痒但总感觉别扭。他紧张兮兮地问我:“这是肿瘤吗?要不要动手术?”我笑着告诉她:“别慌,这多半是腱鞘囊肿,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常见的小毛病。”
■这个“小水泡”到底是什么?
想象一下,我们的手腕里有很多像吸管一样的管道(腱鞘),里面穿行着控制手指活动的“缆绳”(肌腱)。当这些管道某处出现磨损,就像水管破了个小洞,里面的润滑液(滑液)就会慢慢渗出来,在皮下聚成一个小水囊——这就是腱鞘囊肿。
别看它长得像水泡,里面装的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黏糊糊的透明“果冻”。这种特殊的黏液富含润滑成分,原本是保护肌腱的,结果跑错了地方就成了囊肿。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是突然发现它的,可能某天睡醒就发现手腕多了个“不速之客”。
■三个特征教你快速识别
1、喜欢“安家”的部位
最常见是在手腕背面,其次是手掌根部、脚背和膝盖周围。如果是长在手腕内侧的囊肿,可能会压迫到神经,让人半夜手指发麻惊醒。
2、独特的手感
摸起来表面光滑,边缘清晰,轻轻按压会有弹性(就像戳装满水的塑料袋)。有些囊肿和关节腔连通,用力按压时“水泡”会暂时变小甚至消失。
3、疼痛的玄机
多数时候它是个安静的邻居,但如果长在敏感位置:
(1)压迫神经:可能引发手指刺痛、麻木
(2) 体积过大:可能让戴手表、敲键盘变得别扭
■去医院要做哪些检查?
虽然大部分囊肿有经验的医生一摸就能判断,但遇到特殊情况可能需要“高科技帮手”:
1、B超检查(首选):能看清囊肿大小和周围肌腱情况
2、核磁共振(MRI):适合位置深的囊肿,还能检查是否损伤关节
■治疗方案怎么选?记住这3条原则
1、佛系观察
如果囊肿较小且不影响生活,可以先观察。建议平时佩戴运动护腕,避免反复摩擦刺激。
2、门诊治疗
抽液+打针:医生在B超引导下抽掉黏液,再注入少量激素药物,有复发概率。
3、手术:麻醉下切开皮肤完整切除囊肿,术后2周拆线(小贴士:手术关键要切除囊肿和关节连通的“根”,否则容易春风吹又生)
小提醒:如果囊肿出现以下情况请尽早就医
1、突然快速增大
2、皮肤发红发热
3、手指无力或感觉减退
腱鞘囊肿就像身体给我们提了个醒:该好好爱护勤劳的手腕了!记住:早发现早干预。下回再看见手腕上的“小水泡”,你可就是半个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