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方面的科普知识
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是一种寄生于人类胃黏膜上的螺旋形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强调了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感染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途径实现。共用餐具、接吻、母亲咀嚼喂食等行为显著增加传播风险。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未煮沸的污染水源或食用被粪便污染的蔬菜水果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特征,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概率高达60%以上。
约70%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携带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部分患者伴随口臭、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约15%-20%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胃溃疡约占10%,十二指肠溃疡占90%。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1%-3%感染者可能进展为胃癌,99%的胃癌患者胃黏膜中检出该菌。
临床诊断主要采用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侵入性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培养等。这些方法需要采集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检测。非侵入性方法包括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呼气试验和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等。这些方法无需采集胃黏膜组织样本,更为便捷。
根除治疗需遵循《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方案,标准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及铋剂,疗程14天。具体用药组合需考虑地区耐药情况,例如克拉霉素耐药率超过15%地区建议选择含呋喃唑酮或四环素的替代方案。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擅自停药或减量会导致根除失败并诱发耐药菌株产生。治疗结束4周后应进行复查,确认根除成功。
预防措施具有多维度特征。饮食卫生方面,提倡分餐制并使用公筷,餐具定期高温消毒,避免生食未经清洗的蔬菜瓜果。生活习惯上,建议戒烟限酒,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计划妊娠女性、备孕夫妇发现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母婴垂直传播。医学观察显示,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39%,肠型胃癌风险降低50% 以上。
易感人群主要见于有胃病病史者、生活习惯不良者(如吸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食物)、免疫力低下者以及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者。值得注意的是,既往认为该菌感染终身携带的观念已被推翻,未规范治疗者自然清除率不足1%,但经规范治疗根除成功率可达85%-95%。
公众认知误区需要专业引导。常见误解包括将感染等同于胃癌、盲目使用益生菌治疗、过度恐惧胃镜检查等。权威机构建议:无症状感染者是否治疗需结合年龄、家族史等因素综合判断;声称具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功能的食品、保健品均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治疗后复查应首选非侵入性检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胃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症状、易感人群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其侵害。同时,也应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