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刺伤的医疗处置与健康管理
一、概述
刀刺伤是由尖锐刀具或利器穿透皮肤及深层组织造成的开放性损伤,常伴随出血、器官损伤或感染风险。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刺入深度、部位及是否伤及血管、神经或内脏。及时规范的医疗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二、诊断流程
1. 初步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快速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判断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如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
伤口检查 :
记录伤口位置、大小、深度及出血特征(喷涌提示动脉损伤,渗血提示静脉损伤)。
评估是否伤及胸腹(气胸、血胸、内脏破裂风险)或四肢大血管(如股动脉、肱动脉)。
神经系统评估 :检查受伤部位远端感觉与运动功能,排除神经损伤。
2. 影像学检查
X线 :筛查胸腔/腹腔游离气体(提示空腔脏器破裂)或残留异物。
CT扫描 :明确深部组织损伤(如肝脾破裂、肠穿孔)或血肿范围。
超声(FAST检查) :快速评估腹腔/心包积液(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水平(Hb<70g/L需输血)。
凝血功能:排查凝血障碍疾病或抗凝药物影响。
血气分析:评估休克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三、急救与治疗
1. 现场急救
止血:
直接加压法:用无菌纱布持续按压伤口至少10分钟。
填塞止血:深部伤口可填入止血纱布(如海藻酸钙敷料)。
止血带:仅限四肢大动脉喷血且加压无效时使用,每30分钟放松1次。
体位管理:胸部刺伤取半卧位,腹部刺伤取平卧位,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异物处理:切勿自行拔出刀具,用绷带固定异物防止移位。
2. 院内治疗
手术干预指征:
活动性出血、内脏损伤、气胸/血胸、伤口污染严重。
常见术式:开腹探查、胸腔闭式引流、血管吻合、脏器修补术。
清创缝合:
污染伤口需彻底冲洗(生理盐水+聚维酮碘),清除坏死组织。
一期缝合:伤后6-8小时内清洁伤口可直接缝合。
延期缝合:污染较重者需开放引流3-5天后处理。
抗感染治疗:
预防性抗生素:头孢曲松(1-2g/d)联合甲硝唑(针对厌氧菌)。
破伤风免疫:未全程接种者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免疫球蛋白(TIG)。
支持治疗:补液扩容(乳酸林格氏液)、输血(Hb<70g/L或持续出血)。
四、康复与护理
伤口护理:
换药频率:术后24-48小时首次换药,渗出多者每日1次,干燥后2-3日1次。
感染监测:警惕红肿、脓液、发热或疼痛加剧(提示感染需抗生素升级)。
拆线时间:头面部5天,躯干7天,四肢10-14天。
2.疼痛管理
药物选择:轻度疼痛用对乙酰氨基酚,中重度用曲马多或阿片类(短期)。
非药物干预:冷敷(急性期)、冥想或深呼吸训练。
3.功能恢复
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物理治疗:针对神经损伤或关节僵硬进行电刺激、超声波治疗。
心理支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持续噩梦、回避行为需心理干预。
支持团体:鼓励参与创伤康复患者互助小组。
五、预防与健康教育
- 刀具安全管理:家庭刀具存放于儿童无法触及处,餐饮业规范刀具使用流程。
- 2. 高危环境规避:避免夜间单独前往治安混乱区域,冲突时优先保护头颈部。
- 3. 急救技能培训:普及止血、包扎技术,社区配备急救箱(含止血敷料、绷带)。
关键提示
黄金救治时间:大出血患者存活率在伤后1小时内下降50%,需争分夺秒送医。
禁忌行为:禁止向伤口涂抹草药、牙膏等异物,可能加重感染。
随访要求:出院后1周、1月复查伤口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