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5号
防跌倒从家开始

5015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江西省 萍乡市 萍乡市中医院

刘丹 急诊科 医生

防跌倒从家开始

打造安全港湾的「家庭防护指南」

 

—— 80%的跌倒发生在家庭,6步筑牢防跌安全网

 

一、家庭跌倒: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全球每年有3730万次跌倒需要医疗干预,65岁以上老人因跌倒致死率达5.3%(是该年龄段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更严峻的是,80%的跌倒发生在熟悉的家中,潮湿的浴室、昏暗的走廊、杂乱的卧室,都可能成为致命陷阱。

 

高危人群画像:

 

老年人(跌倒风险随年龄每增长10岁,风险增加2倍);

 

慢性病患者(如帕金森、关节炎、低血压患者);

 

长期服用安眠药、降压药、利尿剂人群(易引发头晕、体位性低血压)。

 

二、家庭环境的「六大跌倒隐患」与科学排查表格

  

隐患场景 具体风险点 快速自查法 即时风险等级

地面安全 湿滑地砖、卷边地毯、门槛高度>2cm、电线裸露 赤脚行走3分钟,感受是否有打滑/绊倒风险 (最高危)

照明系统 走廊/楼梯无夜灯、开关位置不便、灯光昏暗(<100lux) 夜间不开灯行走,能否看清地面细节

家具布局 通道狭窄(<75cm)、杂物堆积、边角锐利 推轮椅/拄拐模拟行走,观察是否顺畅

卫浴设施 无扶手、淋浴区无防滑垫、马桶/浴缸高度不适 单脚站立洗澡,是否感到摇晃

卧室安全 床高>50cm、床边无扶手、床头柜过远 起床时是否需要「借力猛起」

衣物与鞋子 穿拖鞋、鞋底磨损、衣物过长 快走10步,观察鞋底抓地力

 

三、分场景改造:从「危险空间」到「安全堡垒」

 

  1. 卫生间:跌倒重灾区的「防爆改造」

 

- 地面处理:

干湿分离,淋浴区铺3M防滑贴(摩擦系数>0.6),门口放吸水地垫(固定边缘防卷边);

地砖选择「拉槽砖」(防滑系数比普通砖高30%),避免使用马赛克小瓷砖(缝隙易藏水)。

 

辅助设施:

马桶旁装「L型扶手」(高度45-50cm,承受力≥200kg),淋浴区装「折叠扶手」(方便坐下时抓握);

浴缸/淋浴凳选择「带吸盘+扶手」款,高度与膝盖平齐(约48cm)。

 

 细节优化:

水温控制在38℃以下(防烫伤导致慌乱跌倒),花洒软管固定在腰部高度。

 

  1. 卧室:夜间安全的「守护系统」

 

 床边防护:

床高调整至「脚跟触地时膝盖呈90°」(约45-50cm),床边安装「可折叠护栏」(起夜时放下,睡眠时升起);

床头柜放「伸手可及」处,必备物品(水杯、药盒、呼叫器)集中摆放。

 

 照明设计:

床头装「人体感应夜灯」(照度5-10lux,避免强光惊醒),开关设在床头两侧;

通向卫生间的走廊贴「荧光地标」(黑暗中指引方向)。

 

  1. 客厅与走廊:通道安全的「畅通工程」

 

 空间规划:

保持通道宽度≥80cm,移除茶几、电线等障碍物,家具边角加装「圆弧防撞条」;

地毯选择「防滑底+短毛」款,边缘用双面胶固定,避免使用流苏装饰款。

 

楼梯防护:

楼梯两侧装扶手(高度85-90cm,直径3-4cm便于抓握),台阶贴「防滑条」(尤其第一级和最后一级);

楼梯照明采用「踏步灯」(每级台阶前沿安装,避免阴影遮挡)。

 

  1. 厨房:烹饪安全的「防滑防抖」

 

操作安全:

灶台周边铺「防火防滑垫」,拿取高处物品用「稳定脚凳」(带扶手和防滑底座);

 刀具、热水壶放在「伸手可及」处,避免弯腰或踮脚取物。

 

 地面处理:

及时清理油污(用「防滑除油剂」),水槽下方放「防溅挡板」,避免水漏到地面。

 

四、身体机能维护:从「环境改造」到「主动预防」

 

  1. 平衡能力训练:

 

 每天「单腿站立」30秒×2次(睁眼→闭眼进阶),提升本体感觉;

 

 练习「坐站转换」:从椅子站起时,先前倾身体再发力,避免直立起蹲(减少膝盖压力)。

 

  1. 视力与听力管理:

 

 每年检查视力,老花镜度数及时更新(避免因视物不清踩空);

 

 听力障碍者佩戴助听器,减少因听不见环境声音(如家人提醒)导致的跌倒。

 

  1. 药物与疾病管理:

 

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后,起床遵循「三步法」:卧床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关节疼痛患者及时就医,必要时使用助行器(四脚拐比单拐稳定性高50%)。

 

五、家庭照护者的「防跌必修课」

 

  1. 协助技巧:

 

搀扶时站在老人健侧前方,手臂穿过腋下,另一手握住老人手腕(避免拉扯导致失衡);

 

帮助穿脱衣物时,优先保证「坐姿稳定」,避免单腿站立穿衣。

 

  1. 应急准备:

 

家中安装「跌倒报警器」(佩戴式或摄像头感应式),紧急联系人信息贴在显眼处;

 

 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和「骨折固定术」,应对跌倒后的次生伤害。

 

  1. 心理支持:

 

 鼓励老人「主动求助」,避免因怕麻烦而独自搬运重物、登高取物;

 

 定期陪同进行「居家安全演练」(如模拟夜间起夜路径是否顺畅)。

 

六、辟谣与误区纠正

 

误区1:「家里很熟悉,不会跌倒」

真相:熟悉环境中的「习以为常」更易忽视隐患(如长期不换的磨损地毯、松动的扶手),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陌生人视角检查」(模拟首次来访时的观察)。

 

 误区2:「跌倒后马上扶起来」

真相:先判断意识、有无疼痛/出血,若疑似骨折/脑出血(如剧烈头痛、呕吐),立即拨打120,随意搬动可能加重损伤。

 

 误区3:「防跌设备太贵」

经济型方案:防滑垫(10-30元)、扶手(50-100元)、夜灯(20元)等基础改造全家仅需几百元,远低于跌倒后的医疗费用(骨折治疗平均花费3-5万元)。

 

七、家庭防跌「自查清单」

 

地面:无湿滑、无杂物、地毯固定良好

照明:走廊/楼梯有夜灯,开关方便

扶手:卫生间、楼梯扶手牢固,高度合适

床具:高度适宜,床边有紧急呼叫器

鞋子:防滑、合脚,不穿拖鞋走远路

药物:了解副作用,起床遵循「三步法」

 

结语:家的安全,从「防跌改造」开始

 

家庭不是天然的安全港,需要科学设计与持续维护。通过环境改造、机能提升、照护支持「三管齐下」,能降低60%-80%的跌倒风险。记住:对老年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是健康的转折点;对家庭来说,一次细心的改造可能是生命的守护者。

 

立即行动:今天就用「自查清单」检查家中隐患,从更换防滑垫、安装扶手等小事做起——你的每一次用心,都是给家人最温暖的保护。

 

防跌倒,从家开始,让爱与安全并存。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