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了怎么办?
崴脚又称为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在篮球运动员中发病率高达 45%,在足球运动员中高达 31%。即使在非运动人群中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研究表明平均每天中国会有130000例患者发生踝关节扭伤。而因为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中由于内踝相对较短,使踝关节自然状态下更易向内翻方向活动,故85%的踝关节扭伤均为内翻位损伤,从而导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若不规范诊治易发生踝关节不稳定的症状,包括:长时间活动后反复出现的扭伤及不稳感,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无力感,可伴有疼痛和肿胀,以及踝关节活动受限。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这 3 条韧带中最容易受损的是距腓前韧带,其次是跟腓韧带。根据研究 , 近 2/3 的踝关节扭伤是距腓前韧带的孤立性损伤,而距腓后韧带是 3 束中最强的一支,很少损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韧带如此容易损伤,那自己如何初步判断扭伤时是否损伤韧带呢?如若踝关节扭伤同时伴有韧带损伤,一般很快就会出现肿胀,而无韧带损伤的肿胀出现较晚。在伤后 48 h 内检查发现肿胀、局部血肿形成,同时触诊韧带部位感疼痛明显通常提示韧带损伤。
临床上检查评价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可使用物理查体和辅助检查,包括X线,应力位:X线,关节造影,超声波,核磁共振(MRI)等方法,目前常规使用的为超声和MRI,准确率均可达到90%,且在损伤后 4 ~ 6 d 进行检查可获得更准确的结果,而X线用于判断是否合并撕脱骨折。而踝关节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外踝和后足的结构,评估韧带的完整性,还能帮助术者确定手术方案,通常被认为是诊断韧带损伤的金标准。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研究表明有80%左右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通过系统的保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损伤后应立即采取 RICE方案 即休息(Rest)、冰 敷(Ice)、 挤 压(Compression) 和 抬 高 患 肢(Elevation),然后短时间制动患肢,用药物、支架或石膏等控制疼痛和肿胀。通常在受伤2周后开始行肌力等功能锻炼,4周后在平衡板帮助下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具体锻炼方法可参考等下讲的术后功能锻炼。
一般急性损伤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超过6周到3个月无效,或3个月以上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已出现踝关节不稳的症状,或合并有大块撕脱骨折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很多种,目前来说,Broström手术方式被认为是金标准和一线治疗方案,目前研究表明踝关节镜全镜下 Broström 微创手术方式和开放 Broström 手术相比,失败率、失效强度等方面都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且通过踝关节镜手术,还能同时在镜下解决开放手术可能会忽视的问题,如软骨损伤的处理,游离体的清理等,这可能会更加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是目前外科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