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多维度的康复之路
骨折,是骨骼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的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剧痛,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及时且恰当的治疗对骨折愈合以及患者功能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医学中,骨折治疗涵盖复位、固定、康复治疗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为患者康复保驾护航。
复位:重建骨骼正常形态
复位是骨折治疗的首要任务,旨在让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为后续愈合与功能恢复奠定基础。依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复位方法可分为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和牵引复位。
手法复位是借助医生的专业手法技巧,在麻醉辅助下,运用拔伸、旋转、屈伸等操作纠正骨折移位,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骨折,因其避免手术创伤,能降低感染风险,成为首选复位方式。切开复位则需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直接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并使用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材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常用于手法复位难以成功、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复杂骨折,虽能实现精准复位,但手术创伤大,可能引发感染、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牵引复位借助持续的牵引力对抗骨折端的肌肉拉力,逐渐纠正骨折重叠移位和肢体挛缩,常用于股骨、胫骨等长骨骨折,可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皮肤牵引通过粘贴在皮肤上的牵引带施加力量,适用于儿童或年老体弱患者;骨牵引则是将钢针穿过骨骼,借助牵引弓和牵引绳进行牵引,力量更大,适用于骨折严重移位或需要较大牵引力的情况。
固定:稳固骨折端促进愈合
固定的核心目的是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环境,防止骨折端再移位。固定方法主要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外固定通过外部装置固定骨折部位,常见的有石膏绷带固定、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石膏绷带固定应用广泛,能根据肢体形状塑形,固定范围大,适用于多种骨折;小夹板固定利用有一定弹性的木板、竹板等材料,通过布带捆扎固定在骨折肢体的外面,对骨折局部有较好的固定作用,且便于观察和调整,多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是将钢针穿过远离骨折处的骨骼,通过体外的支架连接固定,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既能固定骨折端,又能方便处理伤口和进行局部治疗。
内固定则是在切开复位时,将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等固定器材直接放置在骨折部位,使骨折端紧密连接,维持复位效果。内固定具有固定可靠、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但手术创伤大,存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风险。
康复治疗: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
康复治疗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在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疼痛明显,康复重点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活动,如腿部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通过反复收缩肌肉,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未固定关节应尽早进行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随着骨折愈合,康复治疗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负重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采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关节松动术等方法,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关节功能;肌力训练根据患者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如抗阻训练,利用弹力带、哑铃等器材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增强肌肉力量;负重训练需依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和肢体功能。此外,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超声波治疗等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加速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
骨折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医生需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类型和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也对骨折顺利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科学规范的骨折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恢复肢体功能,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