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4号
骨惑仔的正骨之路

4910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江西省 萍乡市 萍乡市中医院

谢兰福 骨科 医生

骨惑仔的正骨之路

江湖规矩不能乱,正骨不是掰脖子!

 

在“骨骼江湖”里,总有人沉迷“咔咔掰骨”的爽感,或轻信街头“神医”的硬核正骨,最后落得“伤筋动骨”。真正的正骨是一门讲究“精准发力、刚柔并济”的医学技艺,今天就带大家揭秘“正骨江湖”的正确打开方式,避免误入“邪派歪招”!

 

一、正骨江湖的“恩怨情仇”:什么是真正的正骨?

 

  1. 正骨的“门派起源”

 

 中医正骨:源自《黄帝内经》,讲究“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通过手法复位关节错位、骨折移位(如脱臼、小关节紊乱),配合夹板固定、中药调理。

 

 现代康复正骨:结合解剖学、生物力学,针对脊柱小关节紊乱、骨盆倾斜、关节滑膜嵌顿等,通过关节松动术、软组织放松等手法改善功能,常搭配理疗、运动康复。

 

  1. 正骨≠“咔咔掰响”

 

 误区:很多人以为正骨就是“掰脖子、掰腰”听到响声才有效,其实响声多是关节腔气泡破裂的声音,与复位效果无必然关联,盲目掰动可能损伤韧带、神经!

 

 真相:真正的正骨是精准评估后微调错位的骨与关节,比如颈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头晕、腰痛,通过特定角度的扳动(如“颈椎旋转复位法”)恢复正常位置,过程可能无痛或仅有轻微酸胀。

 

二、正骨心法:三招辨“真假正骨大师”

 

  1. 先“摸骨”再“动骨”——拒绝“盲掰派”

 

 正规流程:医师会先触诊评估(摸骨骼错位、肌肉紧张度),结合X光/CT/MRI判断是否适合正骨(如排除骨折、脱位、严重椎间盘突出)。

 

 雷区预警:街头“神医”不拍片直接掰,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如颈椎正骨不当致瘫痪,虽罕见但风险极高)。

 

  1. 发力如“太极”——拒绝“暴力硬掰”

 

 正确手法:发力方向与关节活动轨迹一致,力度柔和有控制(如腰椎正骨时,患者需配合呼吸放松,医师借身体重量微调,而非用蛮力)。

 

 危险信号:听到“咔嚓”巨响后剧痛、麻木、活动受限,可能是韧带撕裂或神经损伤,立即停止并就医!

 

  1. 正骨后必“养骨”——拒绝“一掰了之”

 

 康复关键:正骨复位后需通过肌肉训练(如核心肌群、肩颈稳定肌)维持关节位置,否则易复发(好比“江湖高手打完架要调息”)。

 

 日常保养:避免久坐、不良姿势,配合热敷、拉伸(如颈椎正骨后做“靠墙站立训练”,腰椎正骨后练“小燕飞”)。

 

三、哪些“骨骼恩怨”适合找正骨师傅?

 

  1. 适应症:这些情况可考虑正骨

 

 关节错位: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腰椎滑膜嵌顿)、肩关节半脱位(脱臼后复位)。

 

 结构失衡:骨盆前倾/后倾(导致腰痛)、含胸驼背(胸椎关节僵硬)、高低肩(肩胛骨错位)。

 

 功能受限:关节活动度下降(如转头受限、弯腰困难),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骨折、肿瘤)。

 

  1. 禁忌症:这些情况是“正骨禁区”

 

 绝对禁忌:骨折/脱位未愈合、脊柱肿瘤/结核、严重骨质疏松(骨脆易断)、脊髓型颈椎病(掰颈可能压迫脊髓)。

 

 相对禁忌:急性期扭伤(24小时内先冰敷,不建议直接正骨)、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颈部正骨可能刺激血管)。

 

四、正骨江湖的“保命指南”

 

  1. 找对“门派”:去哪里正骨最安全?

 

 正规医院康复科/中医骨伤科:有专业医师和影像检查设备,避免“无证推拿店”“美容院正骨”。

 

资质查询:中医正骨需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类别),康复正骨需康复治疗师证书,拒绝“祖传秘方”“包治百病”噱头。

 

  1. 正骨前必问的3个问题

 

“我是什么问题?需要正骨吗?”(确认适应症,避免过度治疗)

 

 “正骨可能有什么风险?”(如颈椎正骨前告知头晕、麻木风险)

 

 “复位后需要做什么康复?”(如戴颈托、做特定训练)

 

  1. 自己能做的“轻度正骨”——关节自我复位小技巧

 

 落枕自救:缓慢向无痛侧转头,用对侧手轻拉头顶(如左侧痛,头右转,左手拉右耳上方),维持10秒,重复3次。

 

 骨盆前倾调整:靠墙站立,后脑勺、肩胛骨、臀部贴墙,双手举过头顶,感受腰部贴墙(每天5分钟,强化腹肌和臀肌)。

 

五、江湖传说破解:关于正骨的5大谣言表格

  谣言 真相

“正骨能长高/治驼背” 成年人骨骼已定型,正骨可纠正轻度脊柱侧弯/驼背(因关节错位导致),但无法改变骨骼长度。

“正骨越频繁越好” 过度正骨会导致关节松弛(如颈椎不稳),一般每周1-2次,2-4周为一疗程。

“小孩驼背要掰正” 儿童骨骼柔软,驼背多因姿势不良,优先通过姿势矫正+运动(如游泳),而非暴力正骨。

“正骨后不能动” 复位后需适度活动(如散步、关节屈伸),避免肌肉萎缩,但1-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

“疼痛时掰一掰就好” 疼痛可能是骨折、炎症、肿瘤信号,先就医明确病因,盲目掰动可能加重损伤!

 

六、骨惑仔的终极心法:正骨是“止损”,养骨才是“修行”

 

 预防大于治疗:保持正确姿势(别当“低头族”“葛优躺”)、规律运动(强化肌肉保护骨骼)、均衡饮食(补钙+蛋白质)。

 

理性看待正骨:它是解决关节错位的“应急招式”,但长期骨骼健康需靠生活习惯的“内功修炼”。

 

 受伤别硬扛: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脊髓压迫信号),立即就医,别信“江湖郎中”拖延病情!

 

总结:正骨不是“街头打架”,而是“精准修复”

 

骨骼江湖讲究“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正规的“正骨门派”,拒绝盲目跟风的“暴力掰骨”。记住:真正的“骨惑仔”,懂发力更懂收敛,护好自己的“一身硬骨”,才能在生活中“行走江湖”不受伤!

 

(P.S. 如有骨骼不适,先找正规医师评估,别学电影里乱掰脖子!)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