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李利文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629000
视网膜是人眼球壁内层的神经组织,它负责感知外界图像,并经视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视觉中枢。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能够损害视网膜血管,因此也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
糖网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如果不及时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风险因素
糖网病的风险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持续高血糖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高血糖损害了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此外,糖尿病病程与病变风险密切相关,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患者患上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越高。因此,控制血糖对于减少风险至关重要
临床表现
1 早期症状识别
- 早期患者常出现视力模糊,看东西时感觉眼前有薄雾,这是由于视网膜水肿或微血管瘤渗出影响视网膜功能
- 眼前黑影增多,如蚊虫飞舞,是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混浊的表现,提示病变正在发展,需及时就医
2 晚期症状严重
突发失明与视野缺损
- 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玻璃体大量出血,可使患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突然失明,需紧急处理
- 视网膜脱离会使视野出现缺损,如黑影遮挡,随着脱离范围扩大,视力进一步受损,若不及时治疗,将永久失明
3 色觉与对比敏感度异常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影响视网膜锥体细胞功能,导致患者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尤其对红绿色觉异常
- 对比敏感度降低,患者在光线较暗或对比度较低的环境中,难以看清物体细节,影响日常活动如阅读、驾驶等
诊断方法
1 眼底检查技术
- 散瞳后通过检眼镜可清晰观察视网膜血管、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病变,是筛查和诊断的基本方法
- 眼底照相可记录病变情况,便于随访对比,还能发现早期不易察觉的微小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
2 其他辅助检查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精确测量视网膜厚度,检测黄斑水肿等细微结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灌注情况,发现无灌注区、新生血管等病变,为激光治疗提供依据
3 早期筛查与定期监测
-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进行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需筛查
- 无病变者每年复查一次,轻度病变每6、12个月复查,中重度病变每3、6个月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进展
治疗策略
1 早期治疗措施
- 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可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减少并发症风险
-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流;抗VEGF药物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水肿
2 中晚期治疗手段
激光光凝术与玻璃体手术
- 激光光凝术通过凝固视网膜,减少耗氧量,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抑制新生血管生长,适用于中重度非增殖期和部分增殖期患者
- 玻璃体切除术可清除玻璃体内的出血和机化物,解除视网膜牵拉,恢复视网膜解剖结构,适用于玻璃体出血不吸收、视网膜脱离等复杂病例
3 综合治疗与康复指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内分泌科、眼科等多学科协作,综合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提高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复发
预防措施
1 控制“三高”指标
- 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降糖方案,使血糖保持在理想范围,减少视网膜病变风险
- 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使用降压药物时优先选择对肾脏和视网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2 定期检查与生活方式干预
-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可加重血管损伤;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改善代谢
3 重视症状与早期干预
- 一旦出现视力下降、黑影增多、视野缺损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 定期参加糖尿病教育活动,了解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因视力受损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