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危机",你了解多少?
一、无声的骨骼危机
骨骼就像人体的"钢筋支架",但有一种疾病会让这座支架悄然腐朽——它就是骨质疏松。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2%,每30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我国骨质疏松症只有 6.4% 获得了诊断,得到正规治疗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骨折才惊觉骨骼早已千疮百孔。
二、脆弱的骨骼背后
我们的骨骼每天都在经历"拆建工程":破骨细胞分解旧骨,成骨细胞生成新骨。30岁前是"存款期",35岁后开始"入不敷出"。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就是老了自然就会出现,不用重视,最多吃点钙片和维 D。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骨质疏松。当骨密度(T值≤-2.5)显著降低,才诊断为骨质疏松。
|
|
一位健康的 37 岁男性和一位患有骨质疏松症的 75 岁女性的椎骨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骨质疏松是发生在「骨头」里的慢性病。本质上是内分泌引起的骨代谢异常,让骨头流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合成的速度。
危险因素包括:
不可控因素: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老龄、家族史
可干预因素: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三、骨质疏松很「凶残」,别轻视
骨质疏松发生起来静悄悄的,啥都感觉不到,引不起重视。身体好比是一栋房子,骨头就是房梁。骨质疏松就像是白蚁慢慢把房梁蛀空了,直到支撑不住后才突然断裂坍塌。
1. 高致残率与致死率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20%患者在1年内死亡,50%丧失独立行走能力。
椎体骨折:可导致身高缩短、驼背畸形,严重者甚至压迫脊髓,引发瘫痪。
腕部骨折: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刷牙、穿衣等。
2. 隐匿性骨折风险
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并无明显外伤,仅因轻微动作(如咳嗽、弯腰)即可发生骨折,被称为"脆性骨折"。
3. 长期慢性疼痛
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持续性腰背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4. 经济与社会负担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费用高昂,且需要长期护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四、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与体征
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信号:
1. 典型症状
✅ 身高变矮(3cm以上):椎体压缩导致"驼背"或"变矮"。✅ 慢性腰背疼痛:久站、久坐后加重,夜间也可能持续疼痛。✅ 轻微外力导致骨折:如跌倒、提重物后腕部、髋部或脊柱骨折。
2. 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
⚠ 指甲变脆易断:可能与钙代谢异常有关。⚠ 牙齿松动、牙龈萎缩:颌骨骨质流失的表现。⚠ 夜间腿抽筋:低钙血症可能导致肌肉痉挛。⚠ 体力下降、易疲劳:骨骼支撑力减弱,活动耐力降低。
五、预防胜于治疗
1. 营养"骨骼银行"
钙质储蓄:每日1000-1200mg(相当于4杯牛奶+1份豆腐)
维生素D助攻:日晒20分钟可促进钙吸收
蛋白质支架:优质蛋白占每日总热量15%-20%
2. 运动是最好的"骨水泥"
承重运动:快走、跳舞、爬楼梯(每日30分钟)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每周2-3次)
平衡训练:太极拳、单腿站立(预防跌倒)
3. 生活防跌倒指南
居家改造:浴室防滑垫、夜间感应灯
衣着选择:防滑鞋底、避免过长裤脚
用药注意:慎用安眠药、降压药后慢起
六、科学补钙有门道
注:补钙需配合维生素D,过量补钙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
七、早筛早诊是关键
在骨折发生前,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怎么提前知道呢?
可以做一下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1分钟测试题」。以下问题中只要有一道题选「是」,就是高风险人群,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测。
八、写在最后
预防骨质疏松是一场"终身保卫战"。从青少年时期夯实骨量基础,到中年加强骨量维护,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守护骨骼健康,为健康中国筑牢"骨"架基础。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本文参考《中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23》《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防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