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骨骼防线,守护运动自由
骨骼与关节是人体活动的基石,从日常行走坐卧到运动锻炼,它们承受着各种压力。掌握骨科健康知识,才能有效预防疾病,避免伤痛困扰。
一、预防骨质疏松,从年轻开始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专属”,年轻时不注重骨骼健康,年老后风险倍增。日常饮食中,牛奶、豆腐、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是“补钙能手”,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能促进钙吸收。每周进行3 - 5次负重运动,如慢跑、爬楼梯,可刺激骨骼生长;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减少钙质流失。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早发现早干预。
二、运动损伤,科学防护是关键
运动爱好者常面临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问题。运动前,动态拉伸如高抬腿、侧弓步可激活肌肉和关节;运动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强度,避免过度训练;佩戴护膝、护腕等装备,能降低关节损伤风险。一旦受伤,遵循“PRICE原则”:P(保护),停止运动避免二次伤害;R(休息),减少受伤部位活动;I(冰敷),48小时内冰敷消肿;C(加压),用弹性绷带包扎;E(抬高),促进血液回流。若疼痛持续,需及时就医。
三、腰椎与颈椎,日常养护要重视
长期久坐、低头看手机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工作时保持“三个直角”:肘部、腰部、膝盖呈直角,电脑屏幕与眼睛平齐;每30分钟起身活动,做颈部后仰、腰部扭转动作;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枕头,减轻脊柱压力。已患病者,可通过热敷、按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遵医嘱进行牵引或手术治疗。
四、关节退变,早干预早缓解
膝关节、髋关节随年龄增长易出现骨性关节炎。控制体重能减轻关节负担,BMI每降低1个单位,膝关节负荷减少50%。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既能锻炼肌肉,又能保护关节;寒冷天气注意关节保暖,必要时使用护膝;症状较轻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氨基葡萄糖等药物,延缓关节磨损。
骨科健康需要长期坚持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