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容易受伤的踝关节
我们的小腿是由胫骨和腓骨组成,在前而粗者为胫骨,在后而细者为腓骨,脚的足弓顶部有一块骨头叫距骨。踝关节就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夹骑于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称“脚脖子”。胫骨下端向内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内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外踝。踝关节囊前后较松,两侧较紧。
由于外侧的韧带较内侧的韧带弱,加上内踝较短,所以易发生足内翻(脚心朝内侧)而损伤外侧副韧带。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提起脚跟)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所以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发生内翻位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在关节及韧带损伤中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负重关节,也就是说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多的关节,它的稳定性,对于日常的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起重要的作用。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也都属于踝关节扭伤的范畴。
踝关节扭伤易发人群
青少年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多。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时易发生扭伤;女性朋友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思想不集中,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踝关节扭伤后,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肿胀,急性期可有瘀斑。这时做足内翻的动作会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则可无疼痛。
及时处理和有效护理非常重要
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怎么办呢?韧带部分撕裂、损伤者,内翻角度增加,伴有剧痛。急性期24小时内可将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消肿止痛。24小时之后则需热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如果韧带损伤较重,疼痛剧烈,可用4厘米宽的三条胶布敷贴踝部,自小腿内侧下1/3处,三条胶条互相重叠,重叠部位的宽度约为每条胶布的一半,再围绕小腿贴三团胶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贴过紧,阻碍血行。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3周。韧带完全断裂者,足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足处于极度内翻位,这时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类损伤需请医生手法复位后,用管形石膏固定伤足于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
反复扭伤者多由于早期处理不当而发生关节脱位。此类患者可穿包帮鞋保护踝部,并将鞋外侧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内翻。
预防踝关节扭伤运动前准备必不可少:
充分热身与动态拉伸
运动前进行15分钟动态热身,包括5分钟慢跑提升体温、8分钟
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弓步转体)及2分钟专项模拟动作(如跳绳前踝关节绕环),可有效激活肌肉和关节灵活性。重点拉伸小腿后肌群、胫骨前肌群及踝关节周围韧带,增强柔韧性。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
穿着具备前掌缓冲(约1cm厚度)和后跟支撑的运动鞋,避免使用未磨合的新鞋。高风险运动(如篮球、足球)建议佩戴专业护踝,尤其是曾有旧伤者需提前适应护具。
重视日常训练与防护:
通过提踵、足内翻/外翻练习、单腿站立等动作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并结合平衡训练(如平衡板、单脚闭眼站立)提升本体感觉和协调性,降低意外扭伤风险。
控制运动强度和选择适宜的环境,遵循“10%原则”,每周训练量增幅不超过10%,避免突击训练导致疲劳。选择平坦、无障碍的运动场地,避免在湿滑或凹凸不平的地面活动。
规范运动,保持正确站立和行走姿势,避免足部过度内翻或外翻;
运动中逐渐改变方向,减少突然变向对关节的冲击。
总之,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只要提前做好运动前准备可以有效降低扭伤的风险,才不让开心和快乐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