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1号
跖筋膜炎:足跟疼痛的常见“元凶”

4714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北京市 大兴区 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

国庆 骨科 住院医师

跖筋膜炎:足跟疼痛的常见“元凶”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足跟疼痛的困扰,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行走和生活。而跖筋膜炎,便是引发足跟疼痛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大约1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受到跖筋膜炎的影响,且该疾病在40 - 60岁人群中尤为高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跖筋膜炎。

 

一、认识跖筋膜与跖筋膜炎

 

(一)跖筋膜的结构与功能

 

跖筋膜是脚底一层厚实、坚韧的结缔组织,它如同一张天然的“弹簧床”,从脚跟一直延伸到脚趾。具体来说,跖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向前分成5束,分别连接到每个脚趾的基部。这一结构不仅为足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维持足弓的正常形态,还在我们行走、跑步等日常活动中,帮助缓冲地面的反作用力,减少对身体的冲击。可以说,跖筋膜对于我们足部的正常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跖筋膜炎的定义

 

跖筋膜炎,简单来讲,是由于跖筋膜反复受到过度的牵拉,从而引发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当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劳损的状态时,其纤维组织会出现微小的撕裂,进而导致炎症反应,引起疼痛。这种炎症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所以被称为无菌性炎症。

 

二、跖筋膜炎的发病原因

 

(一)过度运动与劳损

 

长期的过度运动,比如长时间跑步、跳跃,是引发跖筋膜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在这些运动过程中,跖筋膜需要承受反复的拉伸和压力。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超出了跖筋膜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导致其损伤发炎。例如,马拉松运动员、篮球运动员等,由于日常训练量较大,他们患跖筋膜炎的风险就相对较高。据研究表明,每周跑步超过32公里的人群,患跖筋膜炎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约2.5倍。

 

(二)体重因素

 

体重过重也是跖筋膜炎的一个重要诱因。额外的体重会增加足底所承受的压力,使得跖筋膜需要承受更大的负荷。以一个体重超出正常范围20公斤的人为例,每走一步,其足底所承受的压力就会比正常体重者多出约80 - 100公斤。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跖筋膜很容易出现劳损和炎症。临床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跖筋膜炎的比例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约50%。

 

(三)鞋子不合适

 

不合适的鞋子无法为足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这会改变我们行走时的生物力学,增加跖筋膜的受力。比如,穿着鞋底过薄、过硬的鞋子,地面的冲击力不能得到有效缓冲,就会直接作用于跖筋膜;而高跟鞋则会使身体重心前移,跖筋膜被过度拉伸,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一项针对女性鞋类选择与跖筋膜炎关系的研究发现,每天穿着高跟鞋超过4小时的女性,患跖筋膜炎的可能性是穿平底鞋女性的3倍。

 

(四)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跖筋膜的弹性和韧性会逐渐下降,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损伤。40岁以上的人群,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衰退,跖筋膜也不例外。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常活动中的压力时,更容易发生炎症。统计数据显示,在跖筋膜炎患者中,40 - 60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比超过60%。

 

(五)足部结构异常

 

一些足部结构的先天或后天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等,也会增加跖筋膜炎的发病几率。扁平足患者由于足弓塌陷,足底受力不均,跖筋膜会承受更大的张力;而高弓足患者的足弓过高,使得跖筋膜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跖筋膜损伤发炎。研究表明,扁平足和高弓足人群患跖筋膜炎的风险分别是正常足弓人群的2.3倍和1.8倍。

 

三、跖筋膜炎的症状表现

 

(一)疼痛特点

 

跖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足跟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后迈出第一步时最为明显,患者常常会感觉足跟底部像被针扎或刀割一样疼痛。稍微活动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疼痛又会逐渐加重,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到了晚上,疼痛可能会再次加剧,影响患者的休息。

 

(二)压痛

 

在跟骨结节前方,也就是跖筋膜的起点处,通常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用手指按压这个部位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这一压痛点对于跖筋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的影响,患者的足部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行走时可能会出现跛行,上下楼梯、跑步等活动也会变得困难。严重的跖筋膜炎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四、跖筋膜炎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判断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发作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等。根据典型的足跟疼痛,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疼痛加剧,活动后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多又加重的特点,结合患者的职业、运动习惯、体重等因素,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跖筋膜炎。

 

(二)体格检查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重点检查足跟部,寻找压痛点。同时,还会检查足部的活动度、足弓形态、下肢力线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如跟腱炎、跟骨骨折、足底神经瘤等。

 

(三)影像学检查

 

虽然跖筋膜炎在X线检查中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它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跟骨骨刺、骨折等其他骨骼病变。有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超声检查或MRI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跖筋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MRI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跖筋膜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五、跖筋膜炎的治疗手段

 

(一)保守治疗

 

  1. 休息与减少负重:让足部得到充分的休息是治疗跖筋膜炎的基础。减少长时间站立、行走和剧烈运动,避免加重跖筋膜的损伤。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轻足部的压力。
  2. 物理治疗:热敷、按摩、拉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每天用温水泡脚15 - 20分钟,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按摩足底和小腿肌肉,也有助于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筋膜。此外,进行跖筋膜和小腿三头肌的拉伸训练,如站立位足背屈拉伸、坐位脚趾抓毛巾等动作,每天坚持10 - 15分钟,可以增加跖筋膜的柔韧性,缓解疼痛。
  3. 矫形器具:使用足弓支撑垫、足跟垫等矫形器具,可以改善足部的生物力学,减轻跖筋膜的受力。这些器具能够为足弓提供额外的支撑,分散足底压力,缓解疼痛症状。对于扁平足或高弓足患者,定制专门的矫形鞋垫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口服或外用这类药物。此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可能存在副作用,一般不作为首选,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谨慎使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松解紧张的跖筋膜,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跖筋膜部分切断术、内镜下跖筋膜松解术等。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等,所以患者在决定是否手术时,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

 

六、跖筋膜炎的预防措施

 

(一)合理运动

 

避免过度运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在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同时,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频率,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导致跖筋膜损伤。

 

(二)控制体重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足底所承受的压力,减少跖筋膜炎的发病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等。

 

(三)选择合适的鞋子

 

选择具有良好足弓支撑、缓冲性能和合适尺码的鞋子。避免穿着鞋底过薄、过硬或高跟鞋。运动鞋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选择,确保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为足部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支撑。此外,定期更换鞋子,一般每6 - 8个月更换一次运动鞋,以保证其性能。

 

(四)足部锻炼

 

定期进行足部锻炼,增强足部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例如,进行脚趾抓地、踮脚尖、旋转脚踝等简单的锻炼动作,每天坚持10 - 15分钟。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足部的稳定性,减少跖筋膜的受力,预防跖筋膜炎的发生。

 

跖筋膜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但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它。如果出现足跟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预防,保护好我们的双脚,让它们能够健康地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