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0号
别忽视!重度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可怕真相

471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北京市 大兴区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国庆 骨科 住院医师

别忽视!重度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可怕真相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骨质疏松症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且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其中,重度骨质疏松引发的椎体骨折,更是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有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每3名女性和每5名男性就有一人受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影响,椎体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里占比超40%,且椎体骨折后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致死率高达20%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重度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一、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幕后黑手”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骨骼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新骨生成,旧骨吸收,维持着动态平衡。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男性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活性相对减弱,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就会造成骨量流失。再加上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等因素,骨骼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就像被虫蛀空的木头,这便是骨质疏松症。

 

当骨质疏松发展到重度阶段,骨密度严重降低,骨小梁稀疏、断裂,骨骼的强度和韧性急剧下降,小小的外力,比如咳嗽、弯腰、搬重物,甚至仅仅是日常的轻微活动,都可能引发椎体骨折。椎体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上半身的重量,一旦发生骨折,后果不堪设想。

 

二、骨折表现:疼痛、畸形与功能受限

 

(一)疼痛

 

这是最常见、最明显的症状,多为突发的胸背部剧痛,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被迫保持特定姿势以减轻痛苦。这种疼痛在活动时加剧,如翻身、坐起、站立、行走,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很难完全消失。许多患者描述,疼痛就像有一把尖锐的刀在反复刺痛,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二)脊柱畸形

 

随着病情发展,多个椎体骨折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驼背”。患者身高会逐渐变矮,背部明显隆起,不仅影响外观,还会使胸腔容积减小,压迫心肺等重要脏器,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心脏功能受损,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三)功能受限

 

由于疼痛和脊柱畸形,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正常弯腰、伸展,严重者甚至无法独立站立、行走,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又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进一步危及生命健康。

 

三、诊断过程:多管齐下锁定病情

 

(一)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查看脊柱有无压痛、叩击痛,观察脊柱形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后凸、侧弯畸形,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肢体力量等。

 

(二)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显示椎体的形态、结构,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变形等情况。但对于早期、轻微的骨折,X线可能难以准确判断。
  2. CT检查:能更详细地观察椎体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线的走向、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对于复杂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 MRI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隐匿性骨折,还能区分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对于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指导治疗意义重大。同时,MRI还能观察到脊髓和神经是否受到压迫,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三)骨密度检测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它可以准确测量腰椎、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值,根据测量结果判断骨质疏松的程度,为骨折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一般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越低,骨折风险越高。

 

四、治疗手段:综合施策对抗病魔

 

(一)保守治疗

 

  1. 卧床休息:在骨折急性期,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减轻椎体压力,促进骨折愈合。但长期卧床会带来诸多并发症,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2. 药物治疗:

- 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可促进骨骼健康,增加骨密度。常见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等,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

- 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降钙素类药物能抑制骨溶解,缓解疼痛,如鲑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调节骨代谢。

- 止痛药物: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阿片类镇痛药等缓解疼痛。

 

(二)手术治疗

 

  1. 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这是目前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常用微创手术。PVP是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起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作用;PKP则是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再注入骨水泥,相比PVP能更好地恢复椎体形态,减少并发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显著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开放手术:对于伴有神经损伤、脊柱不稳或骨折严重移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开放手术,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体切除减压术等,以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但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五、预防之道:从生活点滴筑起防线

 

(一)均衡饮食

 

多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坚果、绿叶蔬菜等。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磷与钙协同维持骨骼健康。每天保证摄入1000 - 1200毫克钙和800 - 1200国际单位维生素D。

 

(二)适度运动

 

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运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摔倒。

 

(三)防摔措施

 

居家环境要保持整洁,清除地面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卫生间安装防滑垫、扶手;外出时选择合适的鞋子,注意路面状况,避免在湿滑、高低不平的路面行走。

 

(四)定期体检

 

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绝经后女性、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重度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对于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积极预防,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