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出血:了解病因、应对有方
在消化内科的众多病症中,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情况。它如同隐藏在身体内部的 “暗流”,一旦出现,往往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较大威胁。了解消化内科出血的相关知识,对于早发现、早治疗以及预防都至关重要。
一、病因探究
消化内科出血的病因多样。胃溃疡是常见病因之一,胃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下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可能引发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也类似,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后,同样可能导致出血现象。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肝脏结构改变,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使得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不畅,进而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且脆弱,极易破裂出血,一旦发生,往往出血量大且凶险。
此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也不容忽视。大量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都可能引发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和糜烂,从而导致出血。
二、症状表现
消化内科出血的症状因出血量和出血速度而异。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患者自身可能并无明显不适。随着出血量增加,可能出现黑便,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
如果出血速度快且量大,患者可能会呕血,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还伴有血凝块。同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冷汗、口渴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此时若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
三、诊断方法
当怀疑有消化内科出血时,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首先是问诊,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溃疡病、肝病等既往病史,近期是否服用特殊药物、大量饮酒等情况。
体格检查也很重要,医生会通过触诊、叩诊等方法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异常。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判断失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凝血障碍导致的出血。
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内科出血的重要手段。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发现出血部位及病变;结肠镜则用于检查大肠内有无出血病灶。对于小肠出血,可能还需要借助胶囊内镜、小肠镜等特殊检查方法。
四、治疗手段
一旦确诊消化内科出血,治疗刻不容缓。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止血,医生会根据出血原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常用药物治疗,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止血;还可能通过胃镜下止血,如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更为复杂,可能需要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进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
在止血的同时,还需要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休克。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可能会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血液制品。
五、预防要点
预防消化内科出血十分关键。对于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按医嘱规律服药,彻底治愈溃疡,避免复发。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必要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肝硬化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监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一旦发现有破裂出血风险,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总之,消化内科出血虽然严重,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有效降低其危害,守护我们的消化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