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3号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隐形杀手”

4706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广东省 广州市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颖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隐形杀手”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显著升高。它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因为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直到发生骨折时才意识到问题。  

二、谁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1. 中老年人: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渐流失,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流失加速。  
  2. 女性群体: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绝经后女性风险更高。  
  3. 家族史: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骨密度。  
  4.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  

三、骨质疏松的预警信号

  • 轻微碰撞后骨折(如跌倒、咳嗽导致脊椎压缩性骨折)  
  • 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或逐渐驼背  
  • 持续性腰背疼痛(可能由脊椎微小骨折引起)  

四、为什么骨头会变“脆”?

骨骼是一个动态组织,每天都在经历“拆建平衡”——破骨细胞分解旧骨,成骨细胞生成新骨。当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时,骨量减少、骨结构疏松,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 不可控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绝经。  
  • 可控因素:  

  - 钙和维生素D长期缺乏  

  - 久坐不动,缺乏负重运动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  

  - 吸烟、过量饮酒或咖啡因  

五、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1. 骨密度检查(DXA检测):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髋部或腰椎的骨密度,结果以“T值”表示:  

  • T值 ≥ -1:正常  
  • -2.5 < T值 < -1:骨量减少  
  • T值 ≤ -2.5:骨质疏松  

 

  1. 血液检测:检查钙、磷、维生素D水平,排除其他骨骼疾病。  

六、预防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开始

  1. 营养基石:钙 + 维生素D  
  • 钙:成人每日需800-1000mg,50岁以上女性及70岁以上男性需1200mg。  

  - 来源: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日建议400-800 IU。  

  - 来源:日晒(每天15分钟)、鱼类(三文鱼、沙丁鱼)、强化食品。  

 

  1. 运动:给骨骼“加压”  
  • 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爬楼梯,每周至少150分钟。  
  •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练习,增强肌肉和骨骼强度。  

 

  1. 规避风险  
  • 戒烟、限酒(每日酒精≤15g)。  
  • 避免长期服用导致骨流失的药物(需遵医嘱)。  
  • 居家防跌倒: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避免杂物堆积。  

七、骨质疏松能治好吗?

虽然骨质流失不可完全逆转,但通过治疗可减缓进展、降低骨折风险:  

  1. 生活方式调整:加强营养与运动。  
  2. 药物治疗:  
  • 基础药物:钙剂、维生素D。  
  • 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雌激素(适用于绝经早期女性)。  
  • 促骨形成药: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 新型靶向药:地舒单抗(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1. 物理治疗:如脉冲电磁场、振动疗法。  
  2. 手术:严重骨折需骨科介入(如椎体成形术)。  

八、关键提醒  

  • 40岁后关注骨密度:女性绝经后、男性50岁后建议定期筛查。  
  • 警惕“隐形”骨流失:长期吃素、胃肠疾病患者、甲亢患者需额外警惕。  
  • 补钙需科学:过量补钙(>2000mg/天)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  

 

结语  

 

骨质疏松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年轻时多储备骨量,中年后科学延缓流失,就能让骨骼在岁月中保持“韧性”。从今天起,迈开腿、晒晒太阳、喝杯牛奶——这些小事,正是未来对抗骨折的秘密武器。  

 

小贴士:世界骨质疏松日(每年10月20日)提醒我们:关爱骨骼健康,永远不嫌早!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