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0号
中暑的预防与急救

4690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湖北省 襄阳市 宜城市人民医院

周亚男 呼吸科 主治医师

中暑:高温下的健康威胁,如何预防与急救?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急性疾病。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二、中暑的三大阶段与症状

  1. 先兆中暑  

   症状: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后四肢肌肉抽搐,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

  

  1. 轻症中暑  

   症状: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一般超过38℃

 

  1. 重症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热射病(最危险):  高热(CTB>40℃)伴意识障碍。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  

非劳力性热射病: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下数日发病,皮肤干热无汗,病初常表现行为异常,继而谵妄、昏迷、瞳孔缩小。发病后24小时死亡率较高。

 

三、哪些人容易中暑?

高危人群: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工厂工人等体力劳动者;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弱);

儿童(代谢快、易脱水);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精神病)患者;

肥胖者及运动员。  

警惕环境:密闭无风空间(如未开窗的车内)、高湿度天气(汗液难蒸发)。

  

四、预防中暑的6大关键措施

  1. 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1点至下午3点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戴遮阳帽、穿宽松透气浅色衣物。

  

  1. 科学补水:每小时喝200ml电解质水,适量喝含钾钠的运动饮料(如淡盐水)。  
  2. 饮食调节: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避免高油高脂食物。  
  3.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随身携带小风扇或喷雾瓶。  
  4. 改善环境:  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的居住环境。改善高温环境中工作环境。使用空调、电扇降低室温,车内勿留儿童。
  5. 关注身体信号:出现多汗、疲乏、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补水。

 

五、急救步骤:黄金30分钟至关重要!

热射病死亡率为20%-70%,50岁以上病人高达80%。决定预后的是发病后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目标:逐渐使直肠温度降到37-38.5℃。

1.迅速转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树荫、空调房),平躺并脱掉外衣。  

 

  1. 快速降温:  

   脱去外衣,用冷水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包裹身体,重点冷敷颈部、腹股沟。  

   可用冰袋(包裹毛巾)置于腋下、颈部、腹股沟,但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补水原则:清醒者可喝淡盐水(每500ml水加3g盐),昏迷者禁止喂水。

  1. 促醒:如果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
  2. 5. 紧急送医:高热伴意识不清,立即拨打120!  

   途中继续降温:用湿毛巾擦拭,车内开空调。  

 

误区提醒:  

中暑后不能大量喝纯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不可服用退烧药(对中暑无效,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六、特殊人群防护贴士

老年人:清晨或傍晚外出锻炼,家中备温度计,室温>32℃时开空调。  

儿童:外出携带儿童专用电解质水,每30分钟提醒喝水。  

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免高温、高热、高湿环境,随身携带小风扇、喷雾器等防暑物品。

 

总结:中暑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于识别早期症状并及时降温。高温天气下,保护自己和家人,从科学补水和合理避暑开始!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