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伤外科中,外伤处理需要快速评估、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并遵循标准化流程。以下是关键处理步骤和原则:
---
一、初步评估(ABCDE原则)
- A(Airway)气道管理
-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除异物(如血液、呕吐物)。
- 怀疑颈椎损伤时(如高处坠落、车祸),立即颈托固定。
-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
- B(Breathing)呼吸支持
- 评估胸廓运动、氧饱和度,听诊呼吸音。
- 处理张力性气胸(立即穿刺减压)、连枷胸(镇痛+固定)、开放性气胸(封闭伤口后引流)。
- C(Circulation)循环稳定
- 控制大出血:直接压迫、止血带(标注时间)、手术止血。
-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避免损伤肢体),快速补液(晶体液为主,必要时输血)。
- 监测休克征象(心率↑、血压↓、意识改变)。
- D(Disability)神经功能
- 快速评估意识(GCS评分)、瞳孔反应,排查颅脑损伤。
- 脊髓损伤患者需严格制动。
- E(Exposure)暴露与环境
- 脱去衣物全面查体,避免低体温(覆盖保温毯)。
二、二次评估(全面检查)
- 病史采集:受伤机制、时间、基础疾病等(AMPLE法则)。
- 从头到脚查体:
- 头部:头皮裂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CT确诊)。
- 胸腹:肋骨骨折、血气胸、肝脾破裂(超声FAST评估)。
- 骨盆/四肢:骨折(临时夹板固定)、血管神经损伤。
- 脊柱:压痛、畸形,影像学排查。
- 辅助检查:X线、CT、超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
三、常见外伤处理
- 开放性伤口
- 清洁消毒,清除坏死组织,一期缝合(污染伤口延迟缝合)。
- 破伤风预防+抗生素(根据污染程度选择)。
- 骨折
- 临时固定(夹板、牵引),优先处理开放性骨折(清创+抗生素)。
- 内脏损伤
- 肝/脾破裂:根据稳定性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
- 肠穿孔:紧急剖腹探查。
- 颅脑外伤
- 颅内血肿需神经外科干预(钻孔引流或开颅)。
- 烧伤
- 冷却伤口,补液抗休克,评估烧伤面积/深度。
---
四、严重并发症防治
- 感染:彻底清创,广谱抗生素(如腹部伤覆盖厌氧菌)。
- 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时切开减压。
- 脂肪栓塞(长骨骨折):早期固定,支持治疗。
- DIC:纠正凝血障碍,治疗原发伤。
---
五、特殊注意事项
- 儿童/老人:生理储备差,需更谨慎评估。
- 妊娠创伤:优先保护胎儿,左侧卧位避免低血压。
- 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
六、转运指征
若基层医院条件有限,需及时转至创伤中心,尤其以下情况:
- 严重颅脑/胸腹损伤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复杂骨折伴血管损伤
---
提示:创伤处理需多学科协作(外科、麻醉、影像科),遵循“损伤控制外科(DCS)”原则,优先救命,再分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