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1号
急性创伤

4648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江西省 新余市 新余钢铁职工中心医院

温子明 创伤科 医生

急性创伤

 

一、什么是急性创伤?

 

由外力(如撞击、坠落、切割、挤压、爆炸等)突然作用于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的损伤,具有 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 特点。

核心特征:

 

- 损伤时间短(数秒至数小时内发生);

 

- 常伴随出血、疼痛、肿胀、功能受限,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大出血、休克、重要器官损伤)。

 

二、常见急性创伤类型及表现

 

表格

  

类型 典型损伤 症状特点

开放性创伤 擦伤、割伤、撕裂伤、穿刺伤 皮肤破损、出血(可能外出血或内出血),易感染(如伤口污染、异物残留)。

闭合性创伤 挫伤(淤青)、扭伤、拉伤、关节脱位 皮肤完整,内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致淤青、韧带/肌肉撕裂、关节错位),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多发伤 同一外力导致≥2个部位损伤(如车祸致骨折+内脏破裂) 伤情复杂,常伴休克、呼吸循环障碍,需优先处理致命伤(如颅脑损伤、胸腔腹腔出血)。

复合伤 多种致伤因素共同作用(如烧伤+冲击伤) 损伤机制复杂,伤情进展快(如爆炸伤可能同时存在烧伤、骨折、肺挫伤)。

特殊部位伤 颅脑创伤、脊柱脊髓损伤、胸部创伤、腹部创伤 可能引发严重功能障碍或生命危险(如脑出血致昏迷、脊髓损伤致瘫痪、气胸致呼吸困难、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

 

三、急性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黄金1小时

 

现场急救核心目标: 挽救生命、防止恶化、减轻痛苦。

 

  1. 快速评估环境安全:

 

- 先确保施救者与伤者处于安全区域(如远离车祸现场、避免二次坠落)。

 

- 观察伤者意识、呼吸、脉搏:拍打双肩呼叫,若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启动急救(CPR+AED)。

 

  1. 控制致命性损伤:

 

- 止血:

 

- 直接压迫:用干净敷料(或衣物)按压伤口,持续10-15分钟(适用于中小出血);

 

- 止血带止血:仅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如股动脉、肱动脉),位置在伤口近心端5-10cm,标记时间,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组织坏死);

 

- 禁止:用泥土、烟灰等涂抹伤口,可能加重感染。

 

- 开放气道:若昏迷,清除口腔异物,将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窒息);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 固定制动:怀疑骨折或脱位时,用木板、衣物等临时固定(避免随意搬动,尤其颈椎、脊柱损伤,需保持身体轴线一致)。

 

  1. 处理特殊情况:

 

- 异物插入:如钢筋、玻璃等,勿强行拔出(可能引发大出血),固定异物后尽快送医;

 

- 器官外露:如肠管脱出,用湿无菌敷料覆盖,避免直接按压,保持体温;

 

- 烧烫伤:立即用流动冷水冲15-20分钟(化学烧伤需先清除毒物),勿撕脱水疱皮。

 

  1. 及时转运:

 

- 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时,清晰说明地点、伤情、人数,保持通话畅通;

 

-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呼吸、脉搏),昏迷者保持侧卧位。

 

四、医院治疗:从急诊到康复

 

  1. 急诊处理:

 

- 评估伤情:通过CT、X线、B超等明确损伤部位(如颅脑CT排查脑出血,腹部超声查肝脾破裂);

 

- 抗休克治疗:补液、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

 

- 手术指征:大出血、内脏破裂、开放性骨折、颅脑血肿等需紧急手术。

 

  1. 专科治疗:

 

- 骨科:骨折复位固定(钢板、钢钉、石膏);关节脱位复位;

 

-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脊髓损伤修复;

 

- 胸/腹外科:血气胸引流、肝脾修补、胃肠破裂吻合;

 

- 显微外科:断肢再植、血管神经吻合(如手指离断)。

 

  1. 康复阶段:

 

- 早期(术后1-2周):被动活动关节,预防粘连;

 

- 中期(2-6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如骨折后肌肉收缩训练、关节屈伸);

 

- 长期(3个月+):针对后遗症(如关节僵硬、肌力下降)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必要时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

 

五、预防急性创伤:主动规避风险

 

  1. 日常生活:

 

- 家中防滑(浴室铺防滑垫、楼梯装扶手);

 

- 避免高空抛物、阳台/窗台加装防护栏;

 

- 正确使用刀具、电器,远离危险机械。

 

  1. 运动与出行:

 

- 运动前热身,佩戴护具(头盔、护膝、护腕),避免过度挑战高难度动作;

 

- 骑行/驾驶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戴头盔、系安全带),拒绝酒驾、超速;

 

- 雨雪天气减少外出,行走时注意脚下安全。

 

  1. 高危场景应对:

 

- 工地、矿区等场所必须穿戴安全帽、反光服;

 

- 遇到爆炸、踩踏等突发事件,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保护头部和重要器官。

 

六、常见误区澄清

 

 “受伤后揉一揉能散瘀”

→ 闭合性挫伤早期(48小时内)揉按可能加重出血,应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肿胀),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骨折后自己掰正更方便接骨”

→ 随意搬动或复位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尤其脊柱骨折可能导致瘫痪,需保持原位等待专业救援。

 

“小伤口不用处理,自己会好”

→ 生锈金属、泥土污染的伤口需及时清创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4小时内),避免感染破伤风(致死率约10%-20%)。

 

结语:急性创伤——分秒必争,科学应对

 

急性创伤的后果往往取决于 第一时间的处理是否正确。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如止血、固定、CPR),不仅能自救,更能挽救他人生命。记住:任何严重创伤(如昏迷、大出血、呼吸困难)都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主动规避风险,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发生。

 

关键提醒:时间就是生命!遇到急性创伤,冷静判断、快速行动,是降低伤害的核心原则。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