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科普:了解病因、症状与防治
一、什么是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是脊柱中相邻椎骨之间的“缓冲垫”,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部的胶状髓核组成。当纤维环因损伤或老化破裂时,髓核向外突出,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导致疼痛、麻木等症状,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于腰椎(下背部),其次是颈椎,胸椎较少见。
二、为什么会得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退行性变:年龄增长导致椎间盘水分流失、弹性下降,易破裂。
长期劳损:久坐、久站、弯腰搬重物、剧烈运动等。
外伤:摔倒、撞击等外力损伤。
不良姿势:长期驼背、低头(如“手机脖”)、睡软床等。
其他因素:肥胖、吸烟(影响椎间盘供血)、遗传易感性。
三、典型症状有哪些?
症状因压迫部位不同而异: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可能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坐骨神经痛)。
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影响行走。
马尾综合征(罕见但危急):大小便失禁、会阴麻木,需立即手术。
颈椎间盘突出:
颈部疼痛、僵硬,可放射至肩背、手臂。
手臂或手指麻木、无力,可能伴头晕、头痛。
四、如何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直腿抬高试验、肌力测试等初步判断。
影像学检查:
MRI(金标准):清晰显示椎间盘、神经受压情况。
CT或X光:辅助评估骨质结构。
需与腰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方法:多数无需手术
保守治疗(适用于90%患者):
急性期:卧床休息1-3天(避免长期卧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肌松药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热敷、牵引、针灸、理疗等。
康复训练:加强核心肌群(如平板支撑)、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
硬膜外注射:严重疼痛时局部注射激素。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
适应症: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肌肉萎缩、马尾综合征。
术式:微创(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等。
六、预防是关键!
保持正确姿势:
坐姿:腰部贴椅背,双脚平放,电脑屏幕与视线平齐。
搬重物:蹲下用腿部发力,避免弯腰。
适度运动:游泳、瑜伽、快走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脊柱稳定性。
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
戒烟:改善椎间盘营养供应。
七、注意事项
急性期避免推拿、暴力扭转,可能加重神经压迫。
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康复锻炼,降低复发风险。
腰痛≠椎间盘突出,需就医明确病因(如腰肌劳损、肾结石等)。
总结:椎间盘突出症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但易复发。科学护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长期防治的核心!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神经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