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科普:沉默的“骨骼杀手”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会导致骨骼变脆、易骨折,被称为“沉默的骨骼杀手”。
骨骼就像一座“银行”,年轻时通过饮食和运动储存足够的骨量,但随着年龄增长或某些因素影响,骨量“支出”大于“存入”,骨骼逐渐变得像蜂窝一样疏松,轻微碰撞甚至弯腰都可能引发骨折。
二、为什么会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年龄(尤其女性绝经后、男性60岁后风险显著增加)
女性(雌激素下降加速骨流失)
家族遗传(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
种族(亚洲人和白种人风险更高)
可控因素
营养不良:钙、维生素D、蛋白质摄入不足
缺乏运动:久坐、不晒太阳
不良习惯:吸烟、酗酒、过量咖啡或碳酸饮料
疾病影响:甲亢、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长期用药: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抗癫痫药等
三、骨质疏松的警示信号
早期可能无症状,但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腰背疼痛(尤其是久坐、久站后)
身高变矮(比年轻时矮3厘米以上)
驼背或脊柱变形
轻微外力导致骨折(如跌倒、咳嗽后胸椎或髋部骨折)
⚠️ 高危人群:绝经后女性、65岁以上男性、长期服用激素者、有骨折史或家族史人群。
四、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骨密度检查(DXA检测)
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计算“T值”。
T值 ≤ -2.5可确诊骨质疏松;T值在-1.0到-2.5为骨量减少。
建议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定期筛查。
实验室检查
血钙、磷、维生素D水平
骨代谢标志物(如β-CTX、P1NP)
五、如何治疗和预防?
- 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地舒单抗(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促骨形成药:特立帕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
补充剂:钙剂(每日1000-1200mg)+ 维生素D(800-1000IU)
- 非药物治疗
饮食:多喝牛奶、吃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鱼类。
运动: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防跌倒:居家防滑、避免提重物、加强平衡训练。
晒太阳:每天裸露皮肤晒10-15分钟(避开正午)。
- 预防关键期
年轻时:25-30岁是骨量峰值期,需注重补钙和运动。
女性绝经后:尽早评估骨密度,必要时激素替代治疗。
六、常见误区解答
“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
❌ 错!需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并配合运动刺激骨骼生长。
“喝骨头汤能补钙?”
❌ 错!骨头汤钙含量极低(每碗仅约5mg),且脂肪高,不如喝牛奶(每杯300mg钙)。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 错!年轻人长期节食、缺乏运动、熬夜也可能导致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不可逆?”
❌ 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甚至部分恢复骨密度。
七、总结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关键在于:
✅ 早筛查(高危人群定期骨密度检查)
✅ 均衡饮食(钙+维生素D+蛋白质)
✅ 坚持运动(负重+抗阻训练)
✅ 避免伤骨习惯(戒烟限酒、少喝咖啡)
骨骼健康是一生的功课,从今天起,为你的“骨银行”多存钱吧!
若有腰背痛、身高缩短或骨折史,建议尽早就诊内分泌科或骨科,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