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8号
肠梗阻科普

454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安徽省 合肥市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吕魁 外科 主治医师

 肠梗阻科普

一、定义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肠道内容物(如食物、液体、气体等)因肠道阻塞或动力障碍无法正常通过的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道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二、主要症状

  1. 腹痛

   - 阵发性绞痛(机械性梗阻常见),可能逐渐加重。

   - 持续性剧痛提示可能发生**肠绞窄**(肠道血运受阻,需紧急手术)。

 

  1. 呕吐  

   - 高位梗阻(如小肠上段):呕吐出现早,可能含胆汁。

   - 低位梗阻(如结肠):呕吐出现晚,可能有粪臭味。

 

  1. 腹胀

   - 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可能伴随肠型或蠕动波。

 

  1. 停止排便、排气

   - 完全梗阻时,患者无法排便或放屁;部分梗阻可能有少量排便。

 

  1. 其他危险信号

   - 发热、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血便:提示肠坏死或感染性休克。

 

 

三、常见原因

  1. 机械性梗阻(物理性阻塞)  

   - 粘连:腹部手术后肠道粘连(占肠梗阻病例的60%~70%)。  

   - 疝气: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嵌顿导致肠管受压。  

   - 肿瘤:结肠癌、肠道息肉等占位性病变。  

   - 肠扭转/肠套叠: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  

   - 粪石/异物:如老年人便秘形成的坚硬粪块。

 

  1. 动力性梗阻(肠道蠕动丧失)  

   - 术后肠麻痹:腹部手术后肠道暂时“罢工”。  

   - 炎症或感染:如腹膜炎、败血症等引发肠道动力障碍。  

   - 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四、高危人群

- 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多次手术者)。  

- 疝气患者(未及时治疗可能嵌顿)。  

- 肠道肿瘤、克罗恩病或肠结核患者。  

- 长期卧床、便秘的老年人。  

 

四、诊断方法

  1. 查体: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触诊腹部压痛/反跳痛。  
  2. 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  

   - CT扫描:明确梗阻部位、原因(如肿瘤、肠扭转)。  

  1. 血液检查:评估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脱水程度。  

 

五、治疗原则

  1. 保守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梗阻或动力性梗阻):  

   - 禁食、胃肠减压(插胃管引流)。  

   - 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 手术治疗(完全性梗阻、绞窄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时):  

   - 切除坏死肠段、解除粘连、修补疝气等。  

   - 结肠梗阻可能需造瘘术(临时或永久性)。  

六、预防措施

-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风险。  

- 保持规律饮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粗粮),避免暴饮暴食。  

- 及时治疗便秘、疝气等基础疾病。  

- 腹部不适尽早就医,避免拖延至完全梗阻。  

 七、何时需立即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  

  1. 持续剧烈腹痛不缓解。  
  2. 呕吐物带血或粪渣。  
  3. 腹部僵硬、压痛明显。  
  4. 高热伴意识模糊。  

 

温馨提示:肠梗阻的预后与就诊时机密切相关,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可高达25%~30%。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