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2号
颅脑外伤的救治

4536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四川省 巴中市 平昌县人民医院

李江月 急诊医学科 副主任

 

颅脑外伤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护理策略

 

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因外部机械力作用于头部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轻则引起短暂头痛,重则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遭受颅脑外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创伤性疾病首位。如何科学预防、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并系统化开展康复护理,是降低颅脑外伤危害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与研究进展,从全周期管理视角提出实用建议。

一、预防:减少风险,从细节入手

颅脑外伤的预防需贯穿日常生活、工作及运动场景。以下为三大核心策略:

1.日常防护

-交通安全:正确使用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骑乘电动车或摩托车时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头盔。研究显示,头盔可降低69%的颅脑外伤风险。

-居家安全:老年人浴室安装防滑垫、扶手;儿童家具避免尖锐边角;高空坠物风险区设置警示标识。

-运动防护:足球、拳击等高对抗性运动需佩戴专用护具,避免头部直接撞击。

2.职业防护

建筑、采矿等高危行业需落实安全规范,如佩戴防坠器、安全帽,并定期开展急救培训。企业应建立创伤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伤者10分钟内获得初步处理。

3.公众教育

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等形式普及黄金急救4分钟知识,提升公众对颅脑外伤早期症状(如意识模糊、呕吐、瞳孔不等大)的识别能力。

二、诊断:分层评估,精准判断

颅脑外伤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遵循轻重分层原则(表1)。

1 颅脑外伤严重程度分级与对应检查方法

分级

临床表现

推荐检查

轻度(Ⅰ级)

短暂意识丧失,头痛

头颅CT(选择性)

中度(Ⅱ级)

昏迷<24小时,记忆障碍

头颅CT+脑电图监测

重度(Ⅲ级)

昏迷>24小时,瞳孔异常

CT/MRI+颅内压监测

 

1.影像学检查

-CT扫描:为首选检查,可快速识别脑出血、颅骨骨折等急性病变。

-MRI:适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损伤,如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估。

2.功能评估工具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量化意识状态,配合脑干反射测试,判断脑损伤范围。

三、治疗:多学科协作,分阶段干预

颅脑外伤治疗需遵循挽救生命保护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三级目标。

1.急性期处理

-院前急救:保持气道通畅,固定颈椎,避免二次损伤。若患者昏迷,采用侧卧位防止误吸。

-院内治疗

手术干预: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等,适用于颅内压>20mmHg的重度患者。

药物控制: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抗癫痫药预防抽搐。

2.亚急性期管理

监测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开展早期康复介入,如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

3.创新技术应用

靶向低温疗法(控制脑温32-34)、干细胞移植等前沿手段,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

四、康复:个性化方案,重建生活能力

颅脑外伤康复需联合神经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分阶段制定计划。

1.功能康复

-运动训练:通过平衡仪、机器人辅助设备改善肢体协调性。

-认知训练: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强化。

2.心理与社会支持

30%的颅脑外伤患者会出现抑郁或焦虑,需通过心理咨询、家庭干预帮助其重返社会。

3.长期随访

建立康复档案,每3-6个月评估认知、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动态调整方案。

五、护理:家庭与医院无缝衔接

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注重以下要点:

1.院内护理

-体位管理:抬高床头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

-症状观察:记录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变化,警惕迟发性血肿。

2.家庭护理

-环境改造:移除家中障碍物,安装夜灯防跌倒。

-营养支持:高蛋白、低钠饮食,必要时通过鼻饲管补充营养。

3.远程监护

借助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血氧,利用AI预警系统识别异常数据,实现云护理

结语

颅脑外伤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预防急救治疗康复为链条,整合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及社会资源。随着精准医学与智能技术的发展,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公众认知度低、康复资源不均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通过推广标准化诊疗流程、完善三级康复网络,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本文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诊疗指南》、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TBI管理共识》)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