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症,通常指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病因复杂且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中医在防治慢性咳嗽方面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方法,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从多方面对慢性咳嗽进行综合性预防治疗。
一、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为“娇脏”,极易受内外邪气侵袭而发病,咳嗽即为肺脏受邪后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慢性咳嗽并非仅关乎肺脏,还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病因来看,外感邪气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可转化为内伤咳嗽,如风寒、风热、风燥等邪气侵袭肺卫,若未能及时驱散,肺气失于宣降,日久则可损伤肺阴或肺气,引发慢性咳嗽。内伤病因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易滋生痰湿,上渍于肺,导致咳嗽;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气上逆犯肺,可致咳嗽;此外,劳倦过度、久病体虚,损伤肺脾肾等脏腑,使肺失濡养,肾不纳气,脾失运化,均可引发慢性咳嗽。
在发病机制上,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是慢性咳嗽的核心病机。肺气失宣,不能正常布散津液,可聚而为痰;肺失肃降,气逆而上,导致咳嗽。同时,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可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如脾虚生痰,痰湿上泛于肺;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等,均可加重病情。
二、中医辨证论治
- 风寒犯肺证:临床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 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等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 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
-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 肝火犯肺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以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 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特色疗法辅助治疗
- 针灸推拿:针灸常选用肺俞、列缺、合谷、太渊等穴位。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可调理肺气;列缺为肺经的络穴,与大肠经相表里,能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疏风解表;太渊为肺经原穴,能补肺益气。根据辨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推拿则通过按摩肺经、脾经、肾经等经络上的穴位,以及胸背部的相关区域,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咳嗽症状。如按摩膻中穴,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揉按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能培补肺脾肾之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 穴位贴敷: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理论,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达到温肺散寒、化痰止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一般每次贴敷 4 - 6 小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时间,连续贴敷 3 - 5 年,对慢性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中药雾化吸入:将中药如麻黄、杏仁、桔梗、鱼腥草等,经过提取、浓缩后制成雾化液,通过雾化器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直接吸入呼吸道,使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止咳平喘、化痰利咽的作用。中药雾化吸入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慢性咳嗽伴有咳痰不畅、咽喉不适的患者。
四、生活调摄
- 饮食调理:慢性咳嗽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咳嗽症状。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枇杷、山药等。如百合银耳汤,将百合、银耳泡发后煮烂,加入适量冰糖,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雪梨膏,用雪梨加蜂蜜熬制而成,可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此外,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痰湿内生。
- 起居有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温度在 22 - 24℃,湿度在 50% - 60%为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诱发或加重咳嗽。
- 情志调节:情志因素对慢性咳嗽的病情也有一定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逆犯肺,加重咳嗽症状。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在防治慢性咳嗽方面,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等多种方法,并结合生活调摄,从整体上调理机体功能,改善患者症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为慢性咳嗽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