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见割伤,正确应对很关键
大家好,我是一名急诊外科医生。在急诊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见过太多因意外受伤匆匆赶来的患者,其中割伤尤为常见。今天,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割伤这件事儿,让大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多一份从容,少一分慌乱。
一、无处不在的“割伤隐患”
在日常生活中,割伤总是防不胜防。厨房是割伤的高发地,切菜时刀具突然打滑,手指就可能被锋利的刀刃割破;开啤酒瓶时,若操作不当,破碎的玻璃渣也容易划伤手部。而在工作场景中,工厂工人操作机器、建筑工人搬运材料,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金属、工具割伤。就连孩子们做手工时,使用剪刀、美工刀也可能意外受伤。可以说,割伤的风险潜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割伤程度知多少
割伤根据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轻度割伤仅伤及表皮,伤口较浅、出血少,比如被纸张划破手指,通常只会留下一道细细的血痕,疼痛轻微,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简单按压止血后很快就能自行愈合。
中度割伤达到真皮层,这时疼痛会比较明显,出血也相对较多。伤口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愈合时间相对较长,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感染,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重度割伤则更深,可能会损伤肌肉、肌腱、血管和神经。一旦伤到重要血管,如手腕处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会导致大量出血,短时间内就可能危及生命;若损伤神经,会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减退、麻木,肢体活动受限等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三、黄金急救时间,分秒必争
当割伤发生时,现场急救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恢复情况。首要任务是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按压5 - 10分钟,力度适中,不要频繁松开查看,多数情况下出血能得到有效控制。若伤口较小,也可用手指直接按压伤口两侧。
止血后,要立即清洗伤口。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尽可能去除伤口表面的污垢、细菌和异物,降低感染风险。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水流不要太急,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接着,用碘伏等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涵盖伤口周围至少5厘米的区域,从伤口边缘开始,由内向外涂抹。消毒完成后,用无菌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但也不能太松,要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
不过,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必须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伤口大而深,出血难以止住;伤口位于头部、颈部、胸部等重要部位;伤者出现头晕、心慌、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等休克症状。
四、后续护理,为伤口愈合助力
伤口的后续护理同样不可忽视。在愈合期间,务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一旦伤口被水浸湿,要及时更换纱布或绷带,并重新消毒。同时,尽量减少伤口部位的活动,避免外力摩擦和碰撞,以免伤口裂开或影响愈合。
按时更换纱布和绷带是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环节。对于清洁的小伤口,每天更换一次即可;若伤口有渗液、污染或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更换并密切观察。在更换过程中,若发现伤口有化脓、异味等感染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