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0号
骨折分类与治疗办法科普

447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安徽省 合肥市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于浩然 骨五科 主治医师

 

骨折分类与治疗办法科普

骨折分类与治疗办法科普

一、骨折的定义与分类

骨折是指骨骼因外力作用(如撞击、跌倒、车祸等)或疾病(如骨质疏松、肿瘤)导致的完整性破坏。临床上主要分类如下:

1. 按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开放性骨折(复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引发感染,需紧急处理。

·闭合性骨折(单纯性骨折):皮肤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感染风险较低。

2. 按骨折形态和程度分类

·不完全骨折:骨骼部分断裂,常见类型包括:

o裂缝骨折:骨折线呈裂纹状,无移位(如颅骨裂缝)。

o青枝骨折:常见于儿童,骨骼柔韧性强,仅一侧皮质断裂,似青树枝折而不断。

·完全骨折:骨骼完全断裂,断端可移位,常见类型包括:

o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垂直。

o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o螺旋形骨折:由旋转外力引起,骨折线呈螺旋状。

o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碎裂成 3 块及以上,多由高能量损伤(如车祸)导致。

o嵌插骨折:骨折端相互嵌入,常见于股骨颈、肱骨外科颈等。

o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因外力压缩变形,如椎体、跟骨骨折。

o

3. 按骨折端稳定性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如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

4. 特殊类型骨折

·应力性骨折(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应力导致的慢性骨折,常见于运动员(如胫骨、跖骨)。

·病理性骨折:因骨骼疾病(如肿瘤、感染、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引发。

 

二、骨折的治疗原则

治疗目标:恢复骨骼解剖结构、稳定断端、促进愈合、恢复功能。

1. 急救处理(现场处理)

·制动固定:用夹板、支具或健侧肢体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止血止痛:开放性骨折需压迫止血,避免直接触碰伤口;疼痛剧烈时可口服止痛药(如布洛芬)。

·及时就医:怀疑骨折时,尽快送医,避免移动不当加重损伤。

2. 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部分不完全骨折)

·复位:

o手法复位:医生通过牵引、按压等手法恢复骨折端位置,需在麻醉下进行。

o石膏或支具固定:复位后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维持位置直至愈合(通常 4-12 周,依部位和年龄而定)。

·药物治疗:

o早期消肿止痛: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甘露醇。

o促进骨折愈合:钙剂、维生素 D、骨肽类药物(需遵医嘱)。

3. 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端,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器械固定,恢复解剖结构。

·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感染伤口,通过体外支架固定骨骼,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

·关节镜或微创手术:对关节内骨折(如膝关节、肩关节),通过内镜辅助复位固定,创伤小、恢复快。

4. 康复治疗

·早期(固定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中期(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

·晚期(愈合后):针对功能障碍进行康复,如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必要时借助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疗)。

5. 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骨折:需注意骨骺损伤,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治疗时优先选择保守或微创手术。

·老年人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椎体、髋部),除固定外需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钙剂)。

·开放性骨折:需紧急清创、预防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用抗生素),必要时二期手术修复。

三、骨折愈合过程与时间

·血肿炎症机化期(1-2 周):骨折端形成血肿,逐渐转化为纤维组织。

·原始骨痂形成期(4-8 周):成骨细胞活跃,形成骨性连接。

·骨痂改造塑形期(8-12 周以上):骨痂重塑,恢复骨骼结构和强度。

愈合时间因部位、年龄、营养状况而异:儿童愈合快(如锁骨骨折约 4 周),成年人下肢骨折可能需 3-6 个月。

四、预防与日常注意

·避免高风险行为:运动前热身,减少跌倒风险(尤其老年人需防滑)。

·合理饮食: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 D(如牛奶、鱼类、坚果),预防骨质疏松。

·定期复查:骨折后按医嘱复查 X 线,确认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发生骨折,建议第一时间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伤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延误康复时机。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