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8号
骨关节炎科普

447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安徽省 合肥市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于浩然 骨五科 医生

骨关节炎的科普

一、定义与病因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及关节功能障碍,俗称“骨刺”或“老年性关节炎”。其核心病理机制是关节软骨的磨损和修复失衡,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  

                    

二、主要危险因素 

  1. 不可改变因素:年龄(40岁以上高发)、性别(女性更易患病)、遗传、关节先天畸形。  

2.可改变因素:肥胖、关节损伤(如运动创伤)、长期负重劳动、肌肉无力、维生素D缺乏等。  

 

三、典型症状:关节 “预警信号”

 

1.疼痛与僵硬:

活动时关节隐痛(如上下楼梯、蹲起时膝关节痛),休息后缓解,劳累后加重。

晨僵时间短(通常<30 分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时间僵硬不同。

2.关节肿胀与畸形:

关节周围轻度肿胀,手指关节可能出现骨性膨大(如远端指间关节的 “赫登结节”)。

晚期可能出现关节变形(如膝内翻 “O 型腿”、膝外翻 “X 型腿”)。

3.活动受限:关节活动度下降(如膝关节屈伸困难),甚至出现摩擦音(骨擦感)。

 

 四、高危人群

1.中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50%。  

  1. 肥胖者:体重增加关节负荷,加速软骨磨损。  

3.运动爱好者或职业损伤者:如运动员、矿工、农民等长期重复性关节使用者。  

  1. 糖尿病患者及代谢异常者:高血糖可能加速软骨退变。  

五、诊断方法

  1. 临床评估:医生结合病史(如疼痛特点、晨僵时间)、关节活动度检查及体征(肿胀、压痛)。  
  2. 影像学检查:  

    X线:观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  

   MRI:早期发现软骨损伤、滑膜炎及骨髓水肿。  

  1.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测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  

六、阶梯化治疗策略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1. 基础治疗(临床前期):  

   运动疗法:低冲击运动(游泳、骑自行车)增强肌肉力量,避免爬山、深蹲。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4,减轻关节压力。  

   营养补充:氨糖、软骨素、维生素D及钙剂辅助软骨修复。  

  1. 药物治疗(早期):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缓解疼痛。  

  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糖皮质激素短期消炎。  

  1. 修复性治疗(中度):  

   富血小板血浆(PRP):促进软骨再生。  

   截骨术:矫正关节力线,延缓病情进展。  

  1. 重建性治疗(重度):  

人工关节置换术:针对晚期严重畸形或功能丧失患者,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七、预防与日常管理

  1. 运动选择:避免高强度冲击运动,推荐游泳、瑜伽等低负重活动。  
  2. 关节保护: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要时使用护膝、手杖。  
  3. 饮食调整:多摄入深海鱼(富含Omega-3)、乳制品及深绿色蔬菜,减少高糖高脂饮食。  
  4. 保暖防寒:寒冷天气佩戴护膝,避免关节受凉诱发疼痛。  

八、常见误区

  1. 误区:“骨关节炎=老年病”。近年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久坐、缺乏运动导致的肌肉萎缩也是诱因。  
  2. “骨关节炎是老年病,无法预防”错!早期控制体重、合理运动可显著降低风险。

3.“止痛药会依赖,疼的时候才吃”按需用药(尤其慢性疼痛)可提高生活质量,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4.“锻炼会加重关节磨损”错!适度的肌肉训练(如直腿抬高、靠墙静蹲)能保护关节,完全不动反而加速退化。

九、总结

骨关节炎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早期识别症状、科学管理生活方式是关键。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维持关节功能,避免致残风险。关爱关节健康,从保护 “软骨” 开始!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