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不慎,糖足成“痛”,中医药防治要点请牢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 王洁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将糖尿病称之为的“消渴”症等。中国古代著名人物西汉司马相如,隋文帝杨坚,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韩愈、苏轼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印度医生约在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发现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因于饮食不当。公元1776 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英国曼彻斯特的医生开始测量患者尿液的含糖量。
糖尿病足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健康至关重要。忽视足部的防护,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需要截肢拯救生命。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溃疡或深层组织的破坏。
二、糖尿病足有哪些症状
神经症状:足部感觉异常,就像双脚被戴上了“麻木套”,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变得迟钝;还可能有蚁走感,感觉有蚂蚁在脚上爬行;部分患者会出现针扎一样的疼痛,尤其在夜间可能加重。
血管症状: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摸起来比正常部位要凉;皮肤颜色改变,可呈现苍白、发绀或暗红色;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疼痛、乏力,休息后症状缓解,继续行走又会重复出现。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防治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足患者一般伴有阴虚燥热、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脾虚肾亏,湿热阻滞症状。长期高血糖增加血液粘稠度,妨碍气血运行。瘀血内阻,经脉不通,下肢末稍毛细血管距离心脏远,气血供给不足,血脉不畅,形成血瘀。湿邪郁滞,湿热毒邪长期滞留足部,损伤皮肤和软组织,引发溃疡、坏疽。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瘀血贯穿糖尿病发病的整个过程。中医主张加强调整体调理,从改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入手,帮助糖尿病足患者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减缓与逆转糖尿病足的进展。
(一)气血两虚对糖尿病足的伤害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不是身体的局部问题,而是全身气血运行失调的反映,“气虚无法推动血液循环”“血虚则不能滋养肢体”,下肢血流不畅,久而久之,足部组织因缺氧和营养不足逐渐溃疡或坏死。
(二 )脾胃虚弱与糖尿病足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虚弱,无法有效地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下肢,糖尿病患者足部营养长期供给不足,容易形成糖尿病足。
(三) 肾虚对糖尿病足的影响
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功能的衰弱直接降低身体的免疫力,使血液循环不畅。因此,导致下肢的血液供应不足,损害足部健康。
四、早期防治,综合治疗,让糖尿病足“退,退,退”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秉持“辨证施治”原则,制定内服与外治兼施等个性化、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疗方案。
(一) 中药内服汤剂治疗
1.中药“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针对糖尿病足患
者“脾胃虚弱、肾气不足、气血不畅”的成因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补脾益气、活血化瘀,从而减轻、改善患者气血生化无力,下肢循环不畅等症状 ,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患者的免疫抵抗力。
治疗糖尿病足,“扶正祛邪”以补充气血为主,适用中药为黄芪、当归、人参、枸杞等。黄芪:药效在于补气固表,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当归 :为“血中圣药”,改善糖尿病足的血液循环 。枸杞 :具有滋阴补肾与养血的作用,增强患者足部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愈合。“活血化淤”贯穿始终,以促进血液循环为主,适用中药为丹参、红花、地黄、山药。丹参 :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因血瘀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红花 :活血化瘀作用突出,可以减少局部瘀血,帮助糖尿病足创口愈合。
(二 ) 中医外治手法治疗
1. 针灸治疗: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
针灸治疗糖尿病足的理论基础是针对“气血不足,血行不畅”,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流通,恢复脏腑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足部的营养供应,缓解神经损伤。糖尿病足常见的外周神经病变症状,表现为足部的麻木、疼痛,针灸能够改善足部的气血循环,缓解神经压迫,促进神经的修复。以艾灸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也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状况,促进机体组织修复。
2.推拿治疗:活血化瘀,放松肌肉
推拿可以物理手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导致的疼痛和不适,增强下肢的代谢和修复功能。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揉捏脚趾、按压足底反射区、捏脚背等足部推拿按摩,能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足部的营养供应,缓解足部的肿胀、疼痛。
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小腿进行按压、揉捏等推拿按摩,可以起到增强肌肉代谢功能的显著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调理下肢的气血供应,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浮肿、疼痛症状。
3.足浴疗法:温通经络,化瘀止痛
中药足浴可以帮助皮肤吸收药物作用,通过中药泡脚,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患者免疫力,加快糖尿病足的伤口愈合。足浴疗法的常用中药为艾叶、红花、当归、姜片等。艾叶温经止痛、行气活血,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当归活血、补血,姜片温阳散寒。
此外,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症状,贵在早期干预,要重视日常护理,关注各种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中医防治糖尿病足,特别注重综合护理;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护理、足部护理与情志护理。例如:在饮食护理方面,帮助糖尿病患者培养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指导糖尿 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饮食务必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体内的湿热和血瘀。山药、薏苡仁、莲子等健脾益气,多食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苦瓜、绿豆、冬 瓜等清热解毒,常食用能够清除体内热毒,减少炎症;黑木耳、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多食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降低血液粘稠,预防下肢血瘀,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又如:在足部护理方面,提醒糖尿病患者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着松紧合适的鞋袜,不穿过紧及偏硬的鞋袜。每天检查足部,及时就医处理足部的任何细微破损,能够预防感染发生,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指导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经常以艾叶、红花、川芎 等药物煮水泡脚,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但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此外勤换鞋袜,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中医认为情志乐观开朗,心理健康,能够涵养正气,扶正升阳,可以收到身心合一的积极效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由于病情无法逆转,眼见长期服药症状却在逐渐加深,困坐愁城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情志不畅将导致气滞血瘀,加重患者足部供血不足,由无并发症的慢性高血糖症发展至糖尿病足。因此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在情志护理方面,指导患者练习气功、太极拳调畅情志,疏肝理气;坚持按摩太溪穴,滋阴补肾、强健下肢;按摩三阴交穴,疏导肝、脾、肾三经,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足的有效手段。